文/陳岑(小恩)
大家好,我是小恩,非常有幸參與和見證嬰兒劇《怕怕很好玩》的誕生,他是一部專門為0-24個月孩子設計的兒童劇,同樣也受到學齡前孩子和家長的喜愛。
整部劇由兩名演員無語言出演,當我們不用解鎖任何一門語言就可以去欣賞戲劇時,平常用台詞就可以交代清楚的內容,現在就需要肢體、表情、環境、節奏等幾方面的配合去傳遞,這給低齡的觀眾提供了更多的觀影體驗,但同時也給導演和演員更多的挑戰。
兩個小朋友在並不知情的情況下共用著同樣的玩具和場地,有趣的故事就這樣開始了,他們相遇、發生衝突、終於一起開心遊戲時,突如其來的鈴聲打破了平靜,兩個人都很慌張,就開始害怕了起來……
我非常喜歡劇裡面音效與演員之間互動, 音效像是聲音的第3個演員,而且戲份非常重要,不僅推動了整個劇情,更符合低齡孩子的認知規律的需要。
一開始「鈴聲」特效的出現,兩位演員用肢體動作向我們傳達著兩個小朋友探索世界時應對未知恐懼的樣子,一開始他們被驚呆定住一動不動,然後尖叫,逃跑,躲起來,這就是時時刻刻跳出來保護人類幼崽遠離危險的「怕怕」——人類的原生情緒「恐懼」。
雖然成人可能理解那是電話鈴聲,但故事裡鈴聲到底會帶來什麼改變沒有人清楚,而且又沒有語言的隔閡,當未知的劇情出現時,家長和孩子的情緒被緊緊連在了一起。一位14個月的寶寶家長說,「沒想到在這麼多人的地方,他可以很放鬆,他對音效很感興趣,我能明顯的感覺到,他在緊張的時候會一直盯著演員看,並且使勁攥住我的手指,他放鬆的時候就靠在我的身上。」
蘇格蘭《see theatre see play》的嬰兒劇研究成果,把嬰兒劇觀眾參與方式戲劇的方式分為兩類「吸收參與」和「互動參與」,即「看戲、參與戲劇」。正因為《怕怕很好玩》是全程「吸收參與」也就是看戲,加之劇情的發展和演員的表達,層次分明且細膩,給了一起觀影的月齡寶寶家長合適的距離去觀察孩子,感受孩子的情緒。
這就是戲劇的魔力吧,在安全的放鬆到情況下,家長跟孩子同一時間,同一空間,認真努力的去看懂的一個我們不瞭解的故事,共同經歷著情緒的改變。一位8個月的寶寶家長說,「看過劇後,我對孩子的行為有了更多的瞭解,明白了他家的一些舉動和反應」。他們時時刻刻處於在「試圖遠離未知帶來的恐懼,安撫自己害怕的情緒」和「對未知的事物欲罷不能」裡努力掙扎。我想,親子關係的建立不僅需要親近,也需要理解。
2~4歲的寶寶已經有了自我意識,接觸更多的人,對人際關係就非常的感興趣,很明顯的在觀看演出的時候他們更加關注演員之間的互動、演員與音效之間的互動。他們時常眉頭緊鎖,非常的專注,目光幾乎是鎖定在演員身上,當一個演員做出了一些舉動,馬上看著另一個演員,想看看他的反應是什麼。當演員經過矛盾後開心的一起玩耍時,孩子們會露出滿意的微笑,這說明劇情設計層次分明對同時也非常符合小觀眾的年齡孩子的心理發展特點。
劇中的兩個小朋友慢慢瞭解到「鈴聲」的出現並不會帶來傷害,這時音效鈴聲的頻率也逐漸的增加,「怕怕」卻依舊在自己的崗位上讓他們遠離危險。這個時候的他們既要想辦法讓自己一次次重新恢復平靜,探索好奇的心也開始躍躍欲試。 就這些細膩層層深入的內容,就像新生兒們的日常。
當劇中的兩個小朋友開始彼此間相互安慰,並把安慰的方式發展成有趣的遊戲時,鈴聲也從最開始的「怕怕」帶來的恐懼也變成對遊戲的喜悅,一次一次加速了兩個恢復平靜的速度。這時的小觀眾開始模仿演員之間的互動,有的時候是跟家長一起拍手,或者跟朋友們假裝打電話,演員之間的互動,仿佛就像是孩子們在社交中的示範。
儘管害怕是一個抽象的主題,但我們每一個人,尤其是這些每天每時每刻都在和未知相遇但嬰兒們,他們時時刻刻都在經歷著未知給他們帶來但不安和害怕。
導演用「鈴聲」出現頻率向我們展示了孩子在遇到害怕時處理情緒的過程,
突如其來的鈴聲,給人帶來的不安、讓人恐懼,面對未知恐懼出現害怕緊張,這不就是我們產生情緒的樣子嗎?
時不時出現的鈴聲,讓演員需要嘗試不同的方式安撫自己不安的情緒,這不就是管理情緒的過程和方法嗎?
儘管鈴聲越來越頻繁,但兩個人已經一起找到了對抗但辦法,將情緒帶來的負面影響降到最低,並且通過遊戲把這個過程逐漸變短,到最後可以自如的面對自己的不安,這不就是我們情緒管理的目標嗎?
不僅如此,和逐漸麻木但成人不同的是,孩子們在學習如何安撫自己的情緒同時,還在帶著這恐懼去努力的探索這些未知。或許這些時大觀眾可以劇中學到呢!
導演通過巧妙的劇情設計,對觀眾年齡準確理解和演員經驗豐富又充滿愛的精準度將這些呈現在舞臺呈現在大小觀眾面前,讓大觀眾瞭解到自己孩子每天面對的掙扎,也讓小觀眾瞭解原來可以又更多處理情緒的辦法。
所以我非常喜歡這部劇也非常推薦大家去看這部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