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變偶法(二)

百變偶法(二)之戲偶有益

文:王添強

27/9/2022

「戲無益」概念明顯已經過時,現在很大部份教育學家、心理學家都相信「遊戲」不單可以幫助小朋友成長,更可以通過遊戲,帶動孩正面情緒產生,發洩負面情緒,糾正及改善小朋友的偏差信念,成為輔導、教養與治療的工具。孩子可以從「遊戲」中學會尊重別人下充分肯定自我,擁有強大進取心理,而不需建立在惡性競爭下的心理質素。(1992 Joe L. Frost )「戲偶教育及治療」是「遊戲教育及治療」的分支,在介紹戲偶之前,容許先介紹一下遊戲教育與治療的功能與特性。

遊戲有很多分類

「遊戲」有很多不同分類,其中包括以參與者的態度為主的分類,就是小朋友是以個人或者以群體的參與狀態進行遊戲,包括:個人遊戲、平行遊戲、補充遊戲、合作遊戲、共同創造遊戲等,這些遊戲之間不單是參與態度上的分別,更存在遊戲之間,奇妙態度漸進變化的關係,由「自我」轉化成「合作」的共同創造狀態。這個過程正是「遊戲」擁有教育及治療作用的關鍵。第二類,就是以遊戲活動方式不同的種類,就是「玩」的方式來分類,包括:扮演遊戲(象徵遊戲)、併砌遊戲、肢體動作遊戲、桌上遊戲、競技遊戲等。(1992 Joe L. Frost  )

以經過設計的行動,讓各種「遊戲」引導兒童掌握知識、態度、技能,並就未來成長的需要,從中獲得應有能力,進行預備工作,達成教育功能,就是「遊戲教育」。(2004 蔡淑苓 )通過「遊戲」與兒童服務對象建立良好關係,補充他們的信息偏差,以心理學原理達成兒童症狀舒緩,引發出兒童發現問題原因,從中獲得減輕及消除,個人獲得改變與復康動力,就是「遊戲治療」。(1995 梁培勇 )(2008 鄭如安 )

戲偶是遊戲教育與治療的一部份

「拾物成偶」是孩子天生「玩耍」的一部份,所以戲偶從來都是兒童遊戲的一部份。「戲偶」因其躲藏在戲偶背後的「安全距離」,對參與者有更大心理維護的空間。加上「戲假情真」投入情緒的管道,及「可愛」外型的親和力,「不存障礙」地用「公仔」與任何友伴隨時進行聆聽與對話的本能。從觀看、對話、戲偶製作、扮演到欣賞,擁有全面覆蓋的多元化表現,使不同年齡階段的年輕人更容易通過戲偶進行學習。如果能證實「戲偶」進行「輔導對談」與「遊戲治療」的效果沒有差別,明顯在「小組輔導」工作上對幼童更具吸引力,更易開展,並且可以在教學過程之內,已經可以由個人隨性操偶狀態,發展到與「工作者」即興互補,漸進到最後成為小組合作,主動與友伴共同進退,「戲偶」的教育功能就已經可以很明確。

「戲偶」是否能由個人邁向群體的態度轉變

孩子通常都容易在「沒有壓力」下通過「戲偶」進行個人遊戲,滿足自己內在的心理需求,每每會與其他人「意外地」進行平行時空相遇,經過「有意無意」之間即興互補過程,因為「互動過程」的愉快,而再「蛻變」成與人合作遊戲的快樂經驗,成是邁向學前兒童階段最需要與人合作合群的進取心態,這個「漸變參與」的遊戲過程,已經是一個「成長」過程,已經是一個「教育」過程。如果這個漸變過程是由「工作者」刻意為之的「介入」與「誘導」,引領「受服務者」成就合作能力就是教育。如果這個刻意介入帶有建立友好關係,進行心理缺失的輔助、改善及康復,就已經是「戲偶治療」。

「戲偶」的「遊戲」性質使服務使用者容易對工作員產生信任

通稱為「應用戲偶」的「戲偶教育與治療」是否可以與「遊戲教育與治療」及「戲劇教育與治療」一樣,成為獨當一面的系統呢?「應用戲偶」本著人類玩耍本性的特質,使「受服務者」基於遊戲的愉快情緒,沒有對錯的勇敢嘗試,容易對「工作員」產生信任與合作關係,特別是年幼及表達力不足的弱勢社群(例如:SEN、老人失智症等),有利彼此治療關係的建立,與治療效果的產生。(1992 Joe L. Frost )、(1995 梁培勇 )、(2004 蔡淑苓 )如果從這個角度去理解「應用戲偶」,已經是很好的遊戲治癒工具。

安全距離使服務對象表達自我時減低負面風險

另一方面,「應用戲偶」因同時預備「教育戲劇與戲劇治療」的「扮演」功能,但「受服務者」又能保護及躲藏在「戲偶角色」後邊,產生「安全距離」的效果。於是扮演過程中可能觸發心理衝擊與情緒爆發的負面情況,但因「受服務者」無需直接充當角色,而是以「戲偶替代」,把自己的憂慮與恐懼進行寄托,把自己隱藏在戲偶背後,傷害陰影可以減至最低。(2008 Edi Majaron & Livija Kroflin )、(2012 Livija Kroflin)、(2019 Terry Kottman , Kristin Meany-Walen)觸發情感衝擊有利「工作員」掌握服務者的心理狀態及問題根源,但問題是「工作者」需要擁有豐富經驗,才能避免及減輕情緒衝突對「受服務者」產生次生傷害的機會,而「戲偶」就能創造這種可控的安全距離,使只有接受過基本訓練的「工作員」也能勝任。「應用戲偶」在治療過程已經可以發揮普及與安全保障作用。

服務對象通過戲偶扮演更易修補與舒緩創傷

「應用戲偶」除了是「遊戲」及「扮演」外,更是「表演」及「創造」活動。「工作員」除了運用現成的戲偶與「受服務者」產生互信合作關係外,通過扮演揭示「受服務者」背後的情況及導致傷害的因由,進一步合作通過扮演使「受服務者」不經意之間瞭解他們自身的「困擾與恐懼」,而在沒有壓力下找出問題,通過戲偶進行替代與改變嘗試,「工作者」與「受服務者」就可以以互動合作身份,共同努力修補創傷及舒緩負面情緒。(2011 Buffy Serene Quintero)、(2018 Athena A. Drewes & Charles E. Schaefer)只要「工作者」能重拾童年玩耍的本能,戲偶治療的心理分析專業能力與經驗,也可以無需像其他「藝術治療」系統要求這樣高,也能勝任。

戲偶可以同步「個案」與「小組」交叉運行

而「應用戲偶」更有利的地方,是「工作員」可以同步以「個案」與「小組」交叉運作,使「受服務者」之間合作進行「自療戲偶劇場」,通過「戲偶劇場」的戲偶、故事創作,音樂,文字、視藝等綜合藝術的產生過程,與人合作演出過程的熏陶,讓「受服務者」的精神面貌有了新「轉化及寄托」。(2005 Matthew Bernier & Judith O’Hare)成本與技術層面又較「戲劇及舞蹈」低,效果又較「視藝與音樂」多了一層合作過程的衝擊部分,在單一療程內無需轉介已經可以完成心理歷程及成長發展。「應用戲偶」應該是一個「成本效益」不俗的「表達藝術治療」方案。

成本效益高,普及機率強

因「應用戲偶」是集「遊戲教育與治療」、「教育戲劇與戲劇治療」及「表達藝術治療」的優點於一身,成為輔導、復康及教育體系,明顯效果不錯,負面影響機率低,普及機會高。從成本效益,到容易普及的特質,成為「應用戲偶」的優勢,受到世界各地心理復康治療系統關注,成為一個復康、輔導、教育的獨立系統。

 

參考書:

2022 王添強 百變偶法 http://www.mingri.org.hk/doc/2912

2019 Terry Kottman , Kristin Meany-Walen 著 程翼如等譯 遊戲中的夥伴

2019 Johanna Smith Puppetry in Theatre and Arts Education 

2018 Athena A. Drewes & Charles E. Schaefer Puppet Play Therapy: A Practical Guidebook 

2012 Livija Kroflin The Power of the Puppet(UNIMA Education Commission)

2011 Buffy Serene Quintero Puppetry and Art Education: a personal journey

2008 鄭如安 學校遊戲治療實務

2008 Edi Majaron & Livija Kroflin The Puppet-What a Miracle(UNIMA Education Commission)

2005 Matthew Bernier & Judith O’Hare Puppetry in Education & Therapy 

2004 蔡淑苓 遊戲理論與應用

1995 梁培勇 遊戲治療-理論與實務

1992 Joe L. Frost  Play and Playscap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