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孩子不聽話、沒有禮貌怎麼辦?
不聽話一般是指孩子在生活上,不聽大人指令,例如在路上不願意媽媽牽着她的手,又或許是在遊樂場遊玩時間上,不願意聽從指令適當地結束。一般小朋友會分成即興無意識地產生反抗情緒,或是由於玩耍得過分興奮而失去控制能力,最嚴重是長期對抗家長。可以分成原則層面及技術層面來探討。基本上,除非是長期刻意對抗家長,其他情況都比較容易處理。如果是孩子刻意針對其中某一個家長,一般都是家長之間,養育觀念有所分歧所產生。
忽然之間的不聽話,可能只是孩子成長自我意識浮現的情況
幼兒在六歲之前,發展與能力的掌握,都是正常發揮,應有能力所能做到,加上得到大人的愛護及支持,普遍挫敗感不高。到六歲,快進入小一階段,學習的要求開始嚴格,孩子的成功達成目標的差異開始明顯,挫敗感及期望落空,導致小朋友開始對自己的表演,感到不安,情緒就會不穩定,希望在生活上爭取更多「話事」空間,增加滿足感。嘗試冒險是他們的想法,因此就會產生其中一種突然不聽話的情況,所以家長可以考慮在講清楚規則的情況下,放一下手讓他們做一點喜愛事情及小冒險的自由。部分時間即興不聽話一下,反而可能變成孩子獨立照顧自己發展的機會。
街頭上孩子大發脾氣,影響到別人。可能是因為孩子「期望值」與家長不一樣。孩子自我意識太強,比較自我中心,所以不聽家長指令。孩子自少比較缺乏同理心的培養與感染,過分有主見而不聽話,輕視別人,對別人沒有禮貌的情況就會增加。遇上這種情況,家長千萬不要在別人面前向孩子發脾氣,或作出糾正指令,而是要自己先代表孩子向受影響的對方有禮貌地道歉,有關孩子的沒禮貌行為。之後,等待孩子的情緒平靜後,與孩子講清楚剛才發生的事情,及清楚表達爸爸媽媽喜歡他做有禮貌事情的要求。千萬不要表面向人道歉,背後就在孩子面對,說對方「小氣」,連孩子的行為也「斤斤計較」等說話。
要孩子聽話,規矩必事先約定
建立孩子同理心,及事事親子之間有商有量,對自己、對別人原則一致,家長之間沒有分歧,是孩子管理的重要原則。任何規矩,必須是事先約定與聲明。任何事情是事先規矩沒有規定,而又是孩子不可以做的事,如果孩子真的做了,家長事後要與他解釋清楚,並說明以後這就是新的規定。無論孩子如何不聽話,家長的規矩,也不能不斷擴大、增加及任意「搬龍門」。除了原則上的解決辦法,也可以從技術層面解決。原則就是長期的規定,技術層面就是面對突發事件的應對手段。
因玩耍過分興奮而不聽話
當親子在遊樂場玩耍的時間,要事先聲明玩耍的時限,讓孩子清楚看計時器上的數字,到最後階段可以為孩子進行時間倒數,15分鐘、10分鐘、5分鐘,並預先聲明如果過了時間繼續玩,他的結果非常簡單,就是下一次來遊樂場玩耍的時間,會按他多玩的時間在下一次自動減少,家長要用小冊子紀錄下來。例如每週去兩次,每次兩小時,累積超過兩小時整整下一次的遊樂場玩耍時間,就會被取消。執行規矩的時候,家長堅定而溫柔,不發脾氣,忍耐而不退讓,孩子哭鬧而不緊張。
孩子會嘗試刻意在公眾地方「扭計」,讓你難堪,試圖用群眾力量讓你屈服。他們採取此策略,是企圖控制家長的辦法。家長不要害怕別人的眼光,並且規則要全家一致,同心同德。任何公眾地方看到其他小朋友在鬧別扭、發脾氣,大家要以「不以為然」的態度,不要過分評頭品足,給這位家長及孩子有充足空間。幫助別人教好孩子,也是教好自己孩子的機會。
孩子遵守規矩,要在幼兒初階段時打穩基礎
孩子兩歲到六歲,是做好規矩訓練的最佳時刻,如果錯過了最佳時間,又或者家中家長與長輩之間的教育理念不一樣,就是造成孩子教養困難的所在。到六歲才開始糾正,一般來說是比較困難,家長要好好與學校老師合作,把事情跟幼稚園老師分享,尋求老師的協助,有經驗的幼稚園老師,一定會在學校好好教授孩子規矩與禮貌。另外一個,家長與孩子衝突得很嚴重的地方,就是購買物件的慾望上的分歧。就是孩子受社會風氣影響,而對某樣物品有強烈擁有慾望,而家長不願意購買。所以,家長要以溫柔而堅定的態度,拖延不否定的策略,不批評物件價值只強調我們是否有需要,以身作則面對。
不要否定他們的想法,反而要建立他們的理性思考的能力
當孩子進入小學的時候,每每會受其他同學的影響,而對某樣潮流玩意趨之若鶩。家長不要否定及中傷此商品之價值,因為這樣間接就是讓我們與孩子產生嚴重的鴻溝,對教養兒女更為不利。最佳方法是家長以充滿好奇的學生身份,向孩子請教有關潮流玩意的優點及好處。以勤奮好學的態度跟孩子溝通學習,但又假裝自己的金錢儲備不足來購買,要謙卑與堅定,鼓勵自己與孩子共同合作進行儲蓄計劃,作出一個頗長時間作為儲蓄的購買計劃。由於每每所需時間要一、兩個月,而你又表現積極,所以孩子就會在你身上感染到忍耐,並且願意追尋有關此潮流玩意背後更多的知識。一般來講小朋友在一兩個月後,他的潮流喜好已經有所改變,到時他又未必有興趣要求購買。
送禮物要小心,不是物質交易,也不是「扭計」結果
家長送玩具作禮物給孩子是正常行為,有兩個原則。第一、不是孩子行為表現的物質獎勵。第二、不是他們「扭計」得逞的結果。而行為目的只是在表達家長對孩子的愛。如果,家中有不同的兄弟姊妹,家長要小心,絕不能買一件物件給大家一起共同擁有,請他們分享,特別在八歲以下的小朋友。孩子在這個階段以前,對所有物件都是期望是個人的佔有,所以最好是爸爸媽媽買多份禮物給不同的弟兄姊妹,並且清楚說明及標示每件玩具所屬的人。定下規矩,他們如果要借玩其他弟兄姊妹的玩具,必須要禮貌地向對方請求,而大家也必須願意借出分享,因為爸媽喜歡孩子這樣做。這樣才是訓練孩子自主,及願意與人分享的態度。
規矩必須嚴格而溫柔地執行,情緒必須接納與疏導
從走路一刻開始就要向孩子定規矩,要溫柔而堅定地執行,就是犯錯的時候,在清楚說明後,給予原諒。但當他們成功執行規則的時候,家長就給他一個大大的擁抱與讚賞,所有讚賞說詞都要具體,例如:書包執拾得準確,房間執拾得很整潔,兒歌唱得很好等等。父母的讚賞,永遠是孩子最大的禮物,家長千萬不要以物質作為獎勵,但物質不能太過缺乏,家長給孩子的禮物是愛的表現,而不是因為任何事情的報酬。孩子對某樣事情的期待,最終期待與喜樂的結合,就會變成孩子樂觀的心態,如果期待永遠落空,孩子的情緒就會變成期待與憤怒的疊加,衍生出侵略行為。
劇場是角色行為的博物館,詳盡展示人們面對困難的表現
參與劇場表演、觀賞戲劇,進行遊戲,聽故事,是孩子建立同理心的良方。孩子從戲劇角色身上體會到他們如何面對危難、悲傷與困境,這些經驗都會給孩子未來借用。所以世界兒童劇界上充滿感情的正劇、悲劇更受歡迎。同理心是孩子變得善良的基石,也是人際成功的力量。解決孩子出現情緒的背後原因,而不是禁止情緖發生。家長身教最重要,以身作則,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現你對社會、公司及服務你們的人,特別是家傭姐姐,太過度苛刻抱怨及投訴,因為會使孩子誤解,以為人際關係原來如此。我們要以寬恕作為家教,讓孩子看到你的正直、公義、善良與仁慈。
相關文章
孩子教養Q&A(一)家長面對快將升上小一的小朋友,怎麼辦?
孩子教養Q&A(七)教養是一場永不休戰的搏鬥,家長的位置如何設定?
孩子教養Q&A(八)小朋友內向,怎樣才可以令他們多與人接觸呢?
孩子教養Q&A(九)Baby 睡前讀什麼類型故事好?從小培養閱讀習慣,怎樣開始?
孩子教養Q&A(十)小朋友讀小學後,還只是喜愛聽故事,如何讓他們產生閱讀興趣?
孩子教養Q&A(十一)平時家庭管教嚴格,小朋友不願跟家長玩,應不應該改變一下教導方法?
孩子教養Q&A(十二)小朋友如果太早熟,應該如何引導他們探討性問題?
孩子教養Q&A(十三)小朋友升上小學後經常講大話,應該如何面對?
孩子教養Q&A(十四)部分高小孩子接觸電子產品多,全學了「內地通俗文化」,打簡體字,應該如何幫助他們將來在香港的發展?
孩子教養Q&A(十六)兩個小朋友留在家中,大哥哥整天教弟弟搗蛋做壞事,應該「點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