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戲劇」的五大分類服務 服務兒童的「應用戲劇」

文:王添強 16/6/2020

圖片來源:courtyard playhouse

戲劇應用兒童身上,可以由作為觀眾,以至作為表演者,怎至學習、培訓、輔導與療癒的媒介。基於其綜合特質,可以使多元智能不同強度的小朋友都得到吸引與發揮,不同弱項部分可以得到提升及補充,加上愉悅吸收及學習的環境,所以無論演出及活動,都受到年輕人、教育工作者及家長歡迎。今次與大家分享及討論,這些「應用戲劇」在兒童青少年的各種服務。

兒童與戲劇之間的不同服務與活動,有很多不同分類與名詞,都是因應當地社會的需要,而作出具體加、減及取捨。所以當我們引入西方各種戲劇服務形式時,必須把因應當地需要的枝節進行刪除,簡潔有力地保留主幹,更不要糾結在名詞上。應該加入其他地區的經驗豐富內容,建立最為本土化服務的「應用戲劇」體制。

正如澳洲教育戲劇朋友所言,單是戲劇應用在教育範圍及戲劇滲透教學,當地就有一千五百多個型式分枝、名目與名詞,當中必然有所分別,也有很多近似,但亦不是完全不同的內容,所以好多時候都屬於同一大類。如果我們把這些「小分類」都要各自介紹及學習,我們的「應用戲劇」環境是否會非常膨脹、混亂及矛盾呢?而這些小分類在發展過程中也有不斷的增減及改變。所以,我們必須是給事情進行整理、歸納及簡約,再找本土需要作出改善及變更,作出舉一反三及融匯貫通,這樣的「應用戲劇」才真真正正能在本地扎根。

1、For Children 及 For Young People 的劇場

兒童青少年劇場一般是指以十八歲以下,兒童及青少年作為觀眾的舞台表演,以表演藝術感染年輕觀眾對象。通過表演藝術促進他們語言、智能發展、想像力、自我肯定、社交生活、合群的一種藝術社會服務。近年西方已經很少用兒童劇 (Children Theatre )一詞,而改稱為 Theatre for Young Audiences TYA(兒童及青少年劇場)。這些作品都集中考慮兒童青少年的發展需要,如何運用舞台藝術達成寓教於樂的效果。以兒童福祉為目標的 TYA 創作重心,在於兒童年齡心生理階段的認識,及童話及兒童文藝的掌握,才能真正接觸到他們的心靈。

世界潮流上兒童青少年戲劇是指所有表演給兒童及青少年的劇場,包括:音樂劇、木偶劇、影戲、舞劇、形體劇場、話劇及音樂表演等,所以兒童劇是給予兒童青少年的所有劇場品種而非兒童話劇。木偶戲、形體劇場、音樂的語言與元素如何感染孩子,使表演可以感動他們,一直都是國際兒童青少年劇場聯盟( ASSITEJ )及世界木偶聯合會( UNIMA )的重要研究課題。

香港與台灣方面,也有很多專注兒童青少年,怎至嬰幼兒劇場的表演藝團,香港方面包括:有骨戲、誇啦啦、一路青空、香港戲劇工程、偶有佳作、奇想、五感感知教育、大細路等,台灣有:九歌、紙風車、如果、偶偶偶等,這裡當然還有我們明日藝術教育機構。近幾年城市當代舞蹈團(CCDC )做了很多 For 嬰幼兒的舞蹈劇場表演及研究。可惜,香港現時還未有專門培訓兒童戲劇人才的大專課程及主修學位,期望各大學及演藝學院可以努力。

兩地還有一些不只是專注生產 TYA 的藝團,其中香港兒童戲劇的老大哥就是中英劇團,中英劇團是八十年代初首個制作兒童劇的專業劇團。當時他們同時創作兒童劇及成人戲劇,後來還有海豹、赫墾荒、劇場組合及藝穗會,可惜他們現時已經很少兒童製作。今天香港還有新域、普劇場,台灣方面有無獨有偶,綠光等,成人與兒童表演也精彩,近年台灣更有生產給 TYA 的傳統戲曲表演。以前,香港話劇團也有兒童劇製作,近年他們專注在 by 及 With Children 的兒童培訓與表演。Theatre Noir 也是香港一支異軍,可惜近年已經很少演出。每年香港康樂文化事務暑 LCSD 都會在暑假及十一月主辦很多 for Children 的 TYA 節目。台灣方面各地基層地方政府部門都主辦很多TYA 節目,特別在長假期,主要城市大多會有 TYA 的藝術節。

九十年美國的教育戲劇活動

2、To Children 的戲劇

這就是以兒童青少年或家庭觀眾作消費對象的娛樂舞台市場經營,例如:久石讓動漫大型管弦樂音樂會,胡桃夾子芭蕾舞,大型童話、奇幻文學改編的音樂劇,主題樂園的合家歡劇場節目。每年暑期香港方面更有很多與新加坡同步引進的英語音樂劇,他們主要是以產業形式運作,多數以盈利為目標,與 TYA 精神,集中兒童福祉為目標有點距離,不過港、台的資訊自由,社會監察相對比較嚴密,雖然比較純粹市場運作,還是對兒童成長與娛樂「利多於弊」。

可惜,香港藝評的環境一直沒有改善,還有後退現象,全職藝評鳳毛麟角,更何況是兒童戲劇,家長討論區的情況也日趨商業化。如此下來,只要有人有心經營市場,總有一天香港兒童戲劇會被一些不一定適合兒童的兒童節目所佔據,大家必須注意。香港已經開始有機構把八十年代課堂使用的語言學習圖畫書作舞台改編,製作舞台節目當然不是問題,關鍵是兒童價值觀是否合乎今天的標準,就要小心處理。而過去十多、二十年我們鄰近地區,經常會生產一些重心只放在商業效益的大型製作,而缺乏兒童所需要的生、心理研究作基礎,怎至有些更與兒童心理成長需要出現偏差的商業演出。

台灣方面比較優勝,他們有專門為兒童戲劇評論的劇評人,加上台灣兒童文學的作家,在社會還算是很有地位,安全網覆蓋總算全面,香港必須努力加油。個人建議香港文化、藝術、教育、心理、歷史的工作者們,共同關注,主辦及參與兒童戲劇的研討,共同注重及保存兒童戲劇的重要價值核心,開始建立「兒童戲劇評論專欄」,保護我們的兒童可以不受商業行為污染。

3、With Children 及 With Young People 的戲劇

一般而言,With Children 的戲劇由成人與兒童一起表演,通過成人的身教,共同參與舞台演出帶領兒童成社會參與的一份子,而 With 及 By Children 的戲劇藝術團隊,兩者很難完全切割。大致上可以這樣分辨,就是 By Children 的比較注重「教育」的功能,With Children 的平衡兩者,教育兒童之餘,亦注重藝術的作為,及市場的效益。

其中最有名的 With Children 兒童劇團,就是美國明尼阿波理斯兒童藝術劇院,他們專屬劇場 788 座位,座落市中心美術館旁,每年上演兩百多場演出,幾乎場場爆滿。所有節目基本上都有兒童青少年參與演出,由專業成人演員帶領兒童共同創作,所有兒童演員都要受訓超過一年以上才能演出,而每一個兒童演員成年之前,嚴格規定只能參與該劇院一部戲的製作。每年報名參與培訓的兒童絡繹不絕,九三年到訪當地的時候,由於還沒有培訓的互聯網報名機制,聽說會出現一公里以上為孩子報名的家長人龍。

奧地利劇團的戶外藝術活動

九三年獲得亞洲文化協會的獎助金,到美國明尼阿波理斯兒童藝術劇院跟從約翰藝術總監考察、學習兒童劇的時候,作為一個實習生也要簽一份二十多頁,有關尊重兒童,不侵犯兒童的承諾書。負責教育的副藝術總監,她是一位高望重的老太太,深懂兒童及教育,培訓嚴格,兒童演員藝術成績優良,為了讓這些兒童演員不會荒廢學業,劇院還會邀請多位老師協助,以私人補習方法,近乎一對一幫助這些兒童,在參演近三、四個月不能上學的時間內不至於荒廢學業。每一個參演的專業演員都有尊重及輔導孩子責任的傳統。進入二十一世紀,第三次到訪當地,約翰總監已經退休,劇院的風格還沒有改變。我看到他們為了讓更多當地越南難民下一代,可以參與美國主流社會,專門把整個製作的年輕演員,全部選拔越南的後裔年輕人參與。

With Children 劇場由成人牽著兒童青少年的手,以身作則的戲劇表演,在中華大地的發展都一直偏弱。特別是參與者是在十歲以上,至18歲的青少年演員。香港幸運就有「誇啦啦」藝團,在這方面有一定的成績,培養很多高小及中學生成為演員,與成人專業演員共同進行很多粵語及英語演出,並且與英國的專業戲劇培訓機構合作訓練。這當然不是一條容易的道路,要兼顧教育功能及專業藝術水平。另外亦有「小莎翁」,也做差不多的事情,集中在英語戲劇發展。幾年前「小莎翁」經歷人士的更替,已經不是最初成立時的成員,是否有當初的光輝,有待觀察。「有骨戲」、「香港話劇團戲劇學校」及「戲劇工程」也有很多 With Children 戲劇,期望未來可以進一步總結他們的成就。台灣方面舞蹈與音樂則做得很不錯,主要是「教育功能」為主,雖然有成人參演,應該也屬 By Children 的劇場範圍。

4、By Children 及 By Young People 的戲劇

由兒童直接參與戲劇,作為成長學習的一部份,一般都會超越純粹舞台表演,在課室進行,「兒童青少年戲劇活動」外,還有「戲劇滲透教學」及「戲劇學科」學習。「戲劇滲透教學」(Learning Through Drama ),就是教育戲劇及戲劇教學,直接入學科或進入教育系統成科目教學媒介或工具,重點是以教育功能為目標。「戲劇學科」( Drama Class )就是與視藝科及音樂科一般的藝術學科。「兒童及青少年戲劇活動」通過戲劇排練與演出過程,達成自我成長與合群教育成果,部份會是有規模的舞台演出,部份則是純課堂內「展演」,有的預設劇本,也有運用即興排練,可以在社區或學校不同地方內進行。

戲劇滲透教學,無論是英國的「教育戲劇 」 (Drama in Education  DIE )及在美國的「創作性戲劇 」(Creative Drama ),一樣是發生在課堂之中的教學工作,分別只是英國教育戲劇集中在英語科以批判性思考為目標,而美國創作性戲劇多在班主任、圖書學習或其他學科時段,目標在創造力的培養。英國1953 年,經 Brain Way 等戲劇工作者的倡導,政府以教育白皮書的方式發表,批准基礎學校的英語學科涵蓋戲劇,並且以年輕人個人成長為目標( Development though Drama )。而美國方面,除了課堂教學使用戲劇外,也比較喜愛進行戲劇表演,但目標還是離不開教育。

在六、七十年代,當年英國劇場及教育家受巴西著名戲劇家 Augusto Boal 「被壓迫者劇場」的影響,進行改革發展出一套容許觀眾直接參與戲劇發展,並且可以改變當中結局的劇場為基礎的參與式劇場表演。一套由藝術家主導,學生參與,以教育課題為主的學校巡迴演出的「教育劇場」( Theatre in Education TIE ),後來由於保守黨政府教育政策的改變,導致藝團缺乏經費而改由老師主導在課堂進行,把 Development though Drama 發展成「教育戲劇」(DIE )。美國在三十年代進入校園,一直都有「舞台演出」及「純課堂活動」兩樣,有些校園會單一進行,大部分會交換使用。有些地區會直接把「戲劇滲透教學」稱之為「戲劇教學法」( Dramatic Pedagogy )。九十年代後,經過歐美很多的合作交流,其實課堂中以戲劇作為教學媒介,差異已經很窄。明日藝術教育機構在 By Children 戲劇方面,主要是做「戲劇滲透教學」,就是在課堂之中以戲劇作為教學媒介,成為機構在 For Children 的 TYA 劇場表演外的另一服務軸心。

香港方面,中英劇團當年由高本納先生帶領下,是率先在香港引入 TIE 至 DIE 的藝團。其實,香港的英童學校七、八十年代至回歸前,一直都有 DIE。近年香港話劇團戲劇學校,香港兒童音樂劇團、有骨氣、戲劇工程及新域等都有很多 By Children 的舞台戲劇演出。九十年代幾次美國考察,就專門拜訪過紐約的 Iron Ensemble 及三藩市 YMCA 的一個非洲裔年輕人的戲劇計劃,他們都是集藝術水平及教育目標的當地 By Children 及 By Young People 劇場。

香港教育劇場論壇( Hong Kong Drama / Theatre and Education Forum TEFO )正是國際戲劇/劇場和教育協會( International Drama / Theatre and Education Association IDEA )的香港分會,他們就是不遺餘力推動 By Children 及 By Young People 的戲劇及劇場機構。

九十年香港的教育戲劇活動

5、治療戲劇( Drama as Therapy )

以戲劇手法結合心理治療概念作為療癒媒介及工具,「戲劇治療」透過戲劇歷程促進改變,發揮潛能,並轉化生命經驗,讓個人得以表達,並處理自己的困擾與情緒,同時促進心靈健康。分別有:a、戲劇治療(Drama Therapy )及 b、心理劇(Psychodrama ),分別是心理劇介入以個人真實事件,引發不同思考與反思;而戲劇治療多以象徵及喻言作分享,借事件聯想產生個人成長,強調美感距離的關係。還有 c、戲劇小組輔導(Self Development)以戲劇對比兒童自身經歷的小組學習。

香港方面有「香港小童群益會 - 賽馬會兒童心理創傷治療服務」提供「戲劇治療」服務,也有「香港戲劇治療師協會」( HKADT ),是一群在海外獲得認證而回歸本地的專業戲劇治療工作者協會,促進合作及專業發展的組織。台灣方面有「中華民國兒童慈善協會-藝術治療專案」( The Children Charity Association )的「戲劇治療」服務,由治療師主領以個人、小組,或進入校園方式舉行,每期六個月,協助十六歲以下發展遲緩、過動或注意力缺損、自閉症、智能不足、情緒障礙或多重障礙之兒童,期滿再由治療師評估是否延續課程。

「應用戲劇」是未來公民社會的重要發展

戲劇一直都包涵教育、祭祀、治癒、藝術、娛樂功能,在高度產業化發展的情況下,今天的戲劇明顯過度傾向娛樂及藝術功能的發展。所以,我們必須重新檢視戲劇的社會身份及責任,通過 TYA 、教育戲劇、教育劇場及戲劇治療的發展,使戲劇能再一次成為年輕人療癒心靈,反思生命,處理情緒困擾,促進心靈健康的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