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添強 16/11/2020
「講故事」永遠吸引孩子的眼球
什麼時候可以開始「講故事」,一般在三至六個月,當孩子開始很想用手去抓想要的東西時,就建議大家可以用繪本開始講故事的時候。因為當孩子想抓著想要的東西時,就意味着孩子能注意事物,及想知道事物是什麼?並且擁有慾望已經開始發展,這時繪本的刺激就很有幫助。
生活物件、詩詞與歌謠繪本,都適合嬰幼兒
「襪仔偶」可以把開口講話的芝麻街式戲偶帶回家講故事
「講故事」對嬰幼兒不是故事內容而是感觀刺激
家長不要誤會,在此期間進行的繪本講故事,非因嬰幼兒已經有能力明白繪本的內容,只是用繪本講故事的活動,對嬰幼兒產生感觀刺激。就是通過繪本的畫面,吸引他們的眼球注意,並且與家長的說話聲音配套起來,慢慢掌握物件與讀音的配對關係。其實與從前「點蟲蟲」手指歌,指著什麼是什麼的效果近似。繪本不單只讓孩子學習專注於一件物件,不單止是視覺刺激,更有名字命名的配合,並且通過描述這件物件,得到新穎的經驗,及來自與家長一起的溫馨感覺。這種感覺,原先就是嬰幼兒對家長的愛慕,現在借給閱讀,因為喜歡與家長互動,孩子間接喜歡上閱讀的感覺。
嬰幼兒到了想抓東西的時候,就適合用繪本「講故事」,不是因為故事內容,而是因為視覺、聽覺的刺激
閱讀正如步行一樣,對嬰幼兒充滿好奇與冒險
家長更要指著當中的圖像延伸出創作的簡單故事,就是看到食物或白雲,就要延伸出一個食物或白雲的故事,而不是單純教這個字詞,並且知道背後的一些事情。孩子不一定完全瞭解,但講故事的感覺經驗已經開始形成。孩子追求與家長溝通,而這個溝通是以閱讀方式進行,嬰幼兒喜歡這種溝通,自然就會轉化成喜歡以閱讀進行的溝通。所以,嬰幼兒繪本閱讀不是要閱讀繪本的內容本身,只是要進行繪本閱讀的形式,產生他們對這種形式的好感,無意之間喜愛上閱讀。當然,家長就要選擇適合孩子可以「暴力」對待的繪本物料,硬卡紙、布料及塑膠的繪本是很好選擇,撕、咬、舔是常態,多清潔消毒便可,家長不用太緊張。
韻律文字與玩具繪本適合牙牙學語的嬰幼兒
一歲多一點,當嬰幼兒會坐及學步之間,選擇圖書以文字比較少為主,當中句子短,疊字及文字重複,內容與圖畫變化多端而簡單,有韻律及詩詞的圖書,最為適合。「做鬼臉吧」是一本很有趣味的日本繪本,翻譯成中文。每頁翻開面部表情會起變化,變做一個「鬼臉」。家長可以一邊看書,一邊教小朋友做「鬼臉」,成為一本用來「玩」的繪本。玩具書是這刻的另一選擇,書不單用來講,更用來「玩」。有圖畫的「兒歌」書也是很好的素材,一邊看圖,一邊歌唱,也可以教孩子單字讀音及重複句子,以聲音創造有趣的經驗。再大一點,可以與孩子分享故事簡單,而與日常生活關係密切的書,就是孩子每天都會遇到的事情,食物、動物、交通工具是最普遍的題材。繪圖有趣,顏色與表情豐富,故事簡單而充滿幽默,搞笑而好玩的繪本最合宜。
「做鬼臉吧」是一本很好的玩具書
「講故事」時,戲劇化及誇張是否須要?
兩、三歲是繪本講故事的黃金檔期。經常收到家長這些問題,講故事時應不應感情豐富?是否應該戲劇化地呈現?平靜地講述,還是應該誇張一點?可否加入動作與手勢去配合?如何親子互動?應該看著書本,還是家長背誦故事內容?其實用什麼方法,用什麼大小,強弱的聲音,關鍵只在要接收故事孩子本身的喜好、習慣與氣質。是否需要戲劇化,及誇張一點,另一關鍵是環境、空間及聽故事人數。也包括孩子是否已經是熟練聽故事的小朋友,越熟練聽故事的小朋友,家長應該越平淡地讀出文字,使孩子注重力放在畫面與閱讀的聲音之中,去接受訊息。聽故事人多或在早上滿自朝氣的時候,誇張的表情與動作,在所難免。
「講故事」時誇張與否,要看環境需要
家長接受講故事培訓,服務別人有益自己
香港有很多社會服務機構開展「講故事」訓練班,家長可以參與,學習聲音、動作、表情的操控及表達。台灣方面,學校會聯同社區,開展「故事媽媽」訓練班(近年已經有很多「故事爸爸」),家長經過訓練後,必須要回到學校進行講故事服務,多數是家長自己孩子年長一歲的班級,以便家長學會講故事外,也理解孩子快將出現的面貌。家長以別人的孩子,實習向孩子講故事的能力。家長擁有技巧及選書的知識,一方面服務社會,同時也造福自己孩子,今天台灣很多故事天王、天后,其實都是由「故事媽媽」開始。
近年內地與台灣「故事爸爸」已經增加
韻律繪本在內地與台灣發展都很不錯
問題講故事,互動講故事,只有是親子互動,對孩子都是幸福
家長在日間時間,講故事外也可以考慮運用「問題」去講故事,運用6W(何地、何時、何人、何事、為何、如何)去請小朋友從繪本圖畫中發掘內容,不需要標準答案,只需聆聽孩子的答案,知道他們的想法及困擾便可以。當孩子四、五歲時,家長可以平淡語調親子共讀、圖文分工,媽媽問孩子講,也可以孩子閱讀,家長在旁協助解開部分疑難,親密擁抱地一起分享故事,已經是孩子最大的幸福。
這時家長就要考慮講故事的時間及空間,在假日的日間窗前陽光下,在旅遊期間的酒店內,彼此之間越多即興動作、裝扮,古怪的表情越好。睡前則最好只有平淡而親切的語調,加上手指著繪本的圖畫及文字娓娓道來,是最好的選擇。再年長一點,陪伴孩子閱讀,甚至請孩子閱讀後,向家長半猜半懂講故事,才能使孩子慢慢養成閱讀習慣。
進入幼稚園高班,運用的手法可以更多元化
親子合作通過為故事角色製作服飾與頭飾,並且自行創造故事情景中物件、道具的美勞活動,是孩子很好的故事經驗。家長可以穿上不同「外衣」進入角色來講故事,入戲講故事吸引孩子,可以增加想像力及可信度。家長也可以不斷變換成不同角色來「演」故事。在特殊節假日的氣氛下,扮演故事更為有用,小朋友特別喜歡家長不繼改變角色扮演的感覺。閱讀與生活不一定只在家庭中,旅遊期間的車、船、飛機上,超市購物的貨架旁。參觀博物館、主題公園、美術館,就更要用故事串聯內容,宴會及節慶活動更是講故事良機。如果孩子已經習慣講故事、聽故事,家長可以運用玩具,在桌面或地面上創造繪本的空間環境 ,好去建構孩子的空間智能,畫出平面圖也是辦法,目的是增加孩子的空間想像。
戲劇化講故事是扮演的最佳練習
扮演對孩子學習進入別人角色思考的最佳途徑,扮演原先是孩子的天賦,但他們不是生出來要扮給別人看,只是在滿足他們自己內在的幻想需要,把此基本能力轉化成表演,對孩子語言、交際及表達力發展自然幫助很大,由於這是他們的天賦,所以不用教導,只需要把原生力量引導爆發出來便可以。家長運用服飾、物件及道具,進入不同角色,出戲入戲之間,就會成為孩子學習戲劇的最佳示範。利用各種民族的情慶,消除孩子在眾人面前扮演的尷尬感覺,就是最好的經驗,萬聖節、中秋節、元宵節、中元節都是良機,不要因為宗教及其他不必要原因而拒絕小朋友「扮鬼扮馬」,因為孩子天生是「萬物有靈」的追隨者,長大後理性思維成熟,就會明白,扮個鬼怪也不一定是迷信。西方童話( Fairy Tales )實際上就是小仙子的故事,可曾看到西方變成迷信國度。
家長也可以製作繪本「手指偶」
家庭劇場是很好的親子活動
香港家庭怎少在家裏舉行表演活動,招待親友觀賞,連重要節慶及生日會也只是吃喝一番,幻想、樂趣與孩子莫問。其實如果全家大小,節慶中親友前共同扮演故事,進行戲劇,一方面可增加親子情誼,另一方面可以加強孩子的合作能力,背誦台詞能力。如果,能在社團之中,宗教團體內,幾個家庭合作更佳。學校也應該爭取,各學生家庭自行組隊合作製作、排練。因為家長教導別人孩子的經驗,是教導自己孩子的最佳學習途徑。
故事是孩子閱讀習慣的鎖匙
當孩子進入小學一、二年級,閱讀繪本應該沒有難度,這時家長就可以請孩子向你們分享當中故事,倒轉由孩子向家長講故事,家長身份開始有所改變,由「說書人」化身「太子伴讀」。也可以請小朋友用繪畫來表達,用語言,文字,還是繪畫,寫出讀後想法及感受便可以。主要是鼓勵孩子根據自己的智能強項及習慣,來作出表達。戲偶與影子戲的加入也使家庭劇場更加生動、活潑,公仔箱劇場(Toy Theatre )、棒偶、開口紙袋偶及襪子偶,都是很好的家庭戲劇活動。
「公仔箱」劇場,把繪本轉化成立體「家庭劇場」
「公仔箱」也可以變成「影子箱」
孩子經歷-聽故事、猜故事、看故事、讀故事、演故事、分享故事讀後感等活動,經歷比自己人生更廣闊的世界。繪本閱讀更不是孩子文字的背誦,而是一個事情的發現過程。這個發現過程,使孩子從似懂未懂之間,進行探索及理解。小朋友從作品中猜測、推算去理解書本內容的經驗,差不多相等於一個發明過程。當然,家長與孩子在閱讀經驗豐富後,共同製作自己個人的「繪本」,也是人生奇妙歷練。
「面具」也是很好的方法
「面具」也是很好的方法
小「面具」加上身體,已經是很好的劇場
養成孩子閱讀習慣,不能不先從「講」開始,講故事的習慣不單可以使孩子喜愛書本,更可以使孩子擁有更強的表達能力。有了這些繪本故事經驗,閱讀大門被打開,童話故事、奇幻文學、科幻小說、寫實小說、兒童詩詞盛宴,正為你的孩子蜂擁而來。我們要努力把閱讀,化成孩子知識力量及樂趣,而不是把閱讀變成他們應對考核的練習,人生的苦差。
「布袋偶」可以活現繪本角色
相關文章/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