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故事」的技巧與講什麼故事(一)

文:王添強 11/11/2020

「口抹橫飛」是今天疫情下的大忌,偏偏中外社會人人喜歡!你看,早茶、酒吧在飲食飽腹之餘,「吹水」才是主菜,吹的、講的正是一個又一個真實與虛構故事。「講故事」是人類自古至今交際、說服、推銷、傳承、影響別人的重要手段。講的故事有個人經歷、見聞、人物傳記、歷史、童話、神話、小說,有真實,也有虛構。西方小說(fiction)一詞,最普遍的解釋,就是不真實與虛構的故事,而中國就是一種說故事表演藝術的文本。

多年前,「華盛頓郵報」刊登了一篇兒童濫用藥物的報導,一般新聞報刊為了保護當事人,文章都會改名換姓。此報導感人至深,大家都深信不疑,並獲得新聞界的普立茲獎。後來,發現原來孩子並不真實存在,只是作者把調查、研究回來資料,通過組合、刪剪,創造出來一個虛構人物的故事。雖然,記者最後被郵報解雇,普立茲奬也被收回,但其實內容每個環節都反映社會的真實情況,只是這個兒童人物是虛構。大家對此文章,有很多對真實與虛構的思考,原來現實的事情未必反映真實,虛構的故事未必不完全是真實的寫照。如果這篇報導不是新聞,應該是一篇很好的社會警世故事。故事雖然虛構,但也能反映出真實世界。


「講故事」的確很多好處,其實香港家長比較單純

近年教育界與家長流行向小朋友講述故事,講故事技巧成為大家追求學習對象,講什麼?如何講?應該是大家最關心的事情。而故事講得精彩,的確更有利老師教學,孩子成長之後就業升學機會,商業推銷能力,社會、文化、宗教、藝術的傳播,歷史的承載,政治的宣傳,作為父母教養子女的工具,成為公司管治上下一心的本錢。大家都明白,運用精彩的故事,對現今在商界有極大幫助,關鍵是如何獲得這一身高超的講故事本能,有人認定學習舞台演技是其中一個方法,也有人認為故事聽多一些,小朋友講故事能力就自然強大。

家長運用講故事的目的其實比較單純,期望藉此教養孩子人生道理,借助講故事能夠引起孩子對閱讀興趣。於是講一些與文字有關的故事特別受歡迎,兒童文學及繪本就成為首選,兒童文學需要兒童擁有閱讀能力,所以比較適合七、八歲以上的孩子。到此年齡一切可能已成定局,可能已經太遲。所以在此之前,閱讀習慣在幼兒時建立更為重要,以圖畫及文字配搭的「繪本」,成為幼小兒童家長的首選,期望在八歲之前就養成孩子對書本的好感及興趣,當然與兒童文學掛鉤的兒童劇場也是可供的選擇。首先同大家分享一下如何選「繪本」,再與大家一起分享講故事的技巧。

香港兒童文藝氣氛薄弱所造成的困難

香港文學市場環境困難幾乎是業界的共識,能單純以此維生的作家廖廖可數,兒童文學其實也不遑多讓,可供家長應用自然不豐富。兒童故事,兒童文學不足,繪本更加困難重重。要做到恍惚台灣方素珍老師以一本「我有友情要出租」,內地年售三十萬本,而且勢頭依舊年年強勁應該沒有可能。要做到安徒生在世之年,「丑小鴨」各國文字單行本已經出售過億,更是痴人說夢。自開始從事兒童戲劇工作,就特別佩服黃慶雲、羅冠樵、劉惠瓊、何紫、阿濃等兒童文學前輩的堅持與努力,特別是五十年代的黃慶雲、劉惠瓊,在極度困難環境下的創作。我們如何可以改善香港兒童文學困境?家長、老師及戲劇界又可以做些什麼呢?成為我們的使命。


一百年前安徒生故事的插圖

香港兒童文學一直都在艱苦經營。

劉惠瓊很多的故事至今還是沒有落伍,兒童戲劇創作者如能尋找當中故事進行改編,應該也是樂事。黃慶雲回內地繼續出版香港的著名兒童雜誌「新兒童」,飽受很多困難與委屈,至今還未有公平的評價。羅冠樵六、七十年代的「兒童樂園」應該是香港奇蹟,直至95年停刋。近年有心人,把首刊至最後一期全套放上互聯網,供大家下載作為研究及懷念。其實,這不是由香港博物館來做,真的有點辜負了先賢。何紫作品感動,阿濃作品刁鑽,周蜜蜜溫心,這些都是香港人的集體精彩動人回憶。如何能回復到五十年代,小朋友街頭坐下看漫畫公仔書的鼎盛面貌呢?解開為什麼孩子們願意如此環境也要追看看公仔書的迷思,能把兒童看公仔書的心志轉化成閱讀力量,將會是何等重要及美妙之事。可惜,篇幅有限,之後我會另有專文講述「閱讀的力量」。


為什麼孩子這樣困難,還是這麼喜愛「公仔書」呢?

「故事」其實很需要有適應的「水土」

大家一定知道有「愛麗斯夢遊仙境」這本書,但華人大都不太知道此書「好」在那裡,大部份只覺得故事古靈精怪,有點「無厘頭」,猜想成功可能就是這樣。查實此書的成功,是因為當中的英語,運用了很多香港稱之為「食字」的諧音文字遊戲。例如故事中,老鼠向愛麗斯講他的「一個又長又悲傷的故事( a long and a sad tale )」,由於 tail 與 tale 的發音相似,所以愛麗斯錯聽為「一條長尾巴( a long tail )」,老鼠回答:「我沒有(I had not)」,由於 not 與 Knot (結)的音相似,所以她以為老鼠尾巴上有個結。這些「食字」趣味,深受當地孩子歡迎,美國的蘇斯博士也是當中高手,問題是翻譯了出來就完全不知所謂。換轉廣東話中的「食字」動作,也沒有辦法翻出味道,讓外國年輕人喜歡。


「愛麗絲夢遊仙境」舞台有此時候比中文翻譯更有趣

兒童文學一般都比較有地域色彩,全世界也如此。兒童很難完全掌握北歐及東歐的作品的精髓,雖然小朋友不一定不喜歡,但要做到當地的受歡迎的程度恐有難度。吸收養分,再以本地孩子需要而創作兒童文學作品,就變成我們的使命。因為,這些作品才能更貼近本土孩子的同理心。本地創作從來重要,英國的懸疑及偵探小說,日本及美國的漫畫,北歐及東歐的童話及神話故事,都是不能完全脫離土地,只有繪本及漫畫算是最國際化的產物。所以家長及老師在本土兒童文學發展未有豐盛之前,外國翻譯「繪本」可能是大家最佳選擇,美國、日本、北歐、法德、西班牙、意大利都有出色作品,風格很不一樣。能翻成中文的大部份也適合香港兒童。台灣繪本從創作到出版已經能衝出國際,內地因市場龐大而有優勢,香港只有一些朋友在努力支撐,近年教育大學有修讀課程,總算是創造了更大空間。

「繪本」是近代重要的幼年兒童閱讀工具

隨著印刷技術的改良,書本中的插圖越來越精美,「繪本」應運而生。「繪本」出版繁多,對老師、家長有時真有點花多眼亂,不易選擇的感覺,各地都要靠工具書協助。有的工具書是介紹繪本,有些是講兒童文學的歷史及淵源,有些是教授如何應用,有些是介紹繪本的延伸活動,有些是討論專業繪本是如何生產、創作,有些是特別題目的繪本介紹,有些是評論,有些是兒童故事寫作研究,有教如何製作及繪畫自己的繪本,怎至有直接介紹繪本教學工具書,林林總總。歐美、日本及台灣,很多都由出版商或愛好閱讀的聯合組織出版。有了工具書的幫助,家長、老師選書、用書自然事半功倍。

「繪本」閱讀要靠工具書

美國有專門送書到不同年齡段課室的計劃,而他們的書單也在網絡上公開,所以是家長很好的參考。日本方面更有專門書刋,向家長、老師直接介紹由幼稚園到小學不同年齡層閱讀的書目,而且經常更新,怎至是以季度雜誌方式出版。而在日本,「繪本館」則是專門銷售圖畫書的書店,而非像內地的收費會員制圖書館,由於日本方面經營者大多非常專業,所以家長只要入內購買就能找到需要,加上會運用會員消費方式,定期推薦不同年齡版繪本,使家長預先知道明年孩子需要。內地則有出版社以雜誌方式,直接出版繪本定期輸送幼稚園。小學方面,則會由出版社安排兒童文學作者,親自在小學舉行簽書會,當然有部分情況比較「賣花讚花香」的商業行為。

台灣方面靠小型地區圖書館及學校圖書館主導,並且以故事媽媽講故事活動作為牽線,故事媽媽由社區及學校統籌,經過培訓所以成為其他媽媽對繪本認識的「盲公竹」。香港方面,公眾圖書館繪本藏量極豐富,可惜本地出版不多,加上書藉的中介推廣形式配套不足,變得被動,家長無所適從。而教育局及康文署應該改變現時兩個衙門分治的態度,進行深度合作,因為改變孩子閱讀習慣,香港才有明天。回歸前,教育署曾推出小冊子鼓勵親子共讀,雖然沒有書目名單但也算開始,回歸後反而沒有任何音訊。當然我明白現時很多高級的行政官員,放眼都在揣摩上意,不在專業民生基礎工程發展,不易改變閱讀問題現象。


「繪本」工具書

使用「繪本」講故事的貼士,先從聲音、表情開始

聲音與表情當然就是「講故事」最常用到的元素,經常會聽到專家很多完全不同的意見。有一些會教大家跟隨書本文字直接大聲朗讀,有一些認為多用感情,有一些與孩子互動,有一些讓他們書中發掘,有一些教大家「演」出來,有一些教大家絲絲細雨,潤物無聲。其實他們全部都對,也不全對,因為最關鍵的辦法其實是因材施「講」,就是應該按孩子的氣質來提供講故事的手法。「講故事」的聲音當然重要,但如果使用「繪本」還要考慮當中圖畫與文字配合的意義。

「講故事」可以什麼時候開始

「講故事」可以從孩子三至六個月大,就開始進行,這時候孩子通常只有三種氣質,就是「平靜」、「害怕」及「興奮」。家長通過不斷改變講故事的方法,有時適當地大聲朗讀,有時充滿感情地講解有故事的內容,有時會進行角色以扮演的方法出現,有時會加入裝飾及動作,看孩子在六個月到兩歲期間最喜愛的手法,大概已經知道小朋友的喜好,並以此作為切入點。探索他們喜歡的「講故事」方法。

聽故事的反應是最容易瞭解兒童氣質的方法之一,三歲前「平靜」的孩子可以加入誇張的戲劇化元素及大升朗讀,「害怕」的小朋友家長則要溫柔、親密,「興奮」的孩子要充分感情而輕巧的講故事。再進一步,年齡階段的策略進行。首先,要通過使他們舒適的講故事手法,使孩子對書藉產生感情,以身教證明家長、老師也喜愛閱讀,再通過閱讀樂趣轉化為閱讀及知識的追求,沒有喜愛就沒有追求。


香港的兒童刊物

「繪本」的重要是因為左右腦開發作用

「繪本」的神奇在於書本由文字與圖畫兩者配搭、結合而成,兩者缺一不可。給幼兒對文字似懂非懂的情況下,按圖索驥猜想出內容進行閱讀,小學生則邊看圖畫邊閱讀擴闊視野,家長則可以邊用文字講故事,邊運用圖畫的吸引去使嬰幼兒進行故事理解、探索及思考。因為「繪本」由圖畫及文字組成,文字是左腦管理的東西,圖畫是右腦範圍的事情,因為同時要通過左右腦同時運用才能明白,所以已經有效刺激兩腦協調,有助兒童智能全面發展。所以,「繪本」是家長講故事的原材料,是嬰幼兒視覺刺激的物件,是幼兒學讀文字的工具,是兒童閱讀文學去瞭解故事虛構而情感真實的世界。

選書的策略

香港公共圖書館「繪本」藏量與質素都不錯,只是比較欠缺嬰兒的牙牙學語書。家長可以先以借閱策略作講故事素材的開始,能感動你的就是好書,只是要注重是否合乎你們子女的年齡段。每次找到喜愛書藉,都可以先上台灣及內地的閱讀網站,預先研習一下內容、主旨及特色。向小朋友講故事,宜先以幽默、搞笑、圖畫色彩豐富開始,家長運用圖畫加上比較有感情的語調,大膽嘗試便可。最好選擇長假期及旅行期間進行「講故事」活動,因為大家心情特別輕鬆。有了一點假日講故事經驗,才進行睡前講故事。睡前講的故事,最好是感情比較豐富,角色比較吸引,畫面比較純樸,「陰聲細氣」可能更為適合,太刺激可能適得其反,使孩子不能安眠。下一篇,將與大家分享更多講故事的技巧。


香港的兒童刊物

 

本篇已經是我在立場專欄的第52篇,最初給自己定下一個小小目標,就是每週一篇,一年52篇。轉瞬間一年快過,目標能提早達成。感謝大家支持,我會繼續努力多寫,寫好。網媒真的很好,可以做到雜誌的容量及電媒的效率。過去文章,包括:「兒童戲劇」;「教育及應用戲劇」;「木偶與皮影」;「文化、歷史與社會的發展關係」;「兒童遊戲與親子教養」等範圍,也有幸與「藝術文化新生代對談」,而今次開始的「故事與閱讀力量」是我第七個主要內容,希望大家喜歡。任何對談、意見及指正,歡迎與我聯絡。

 

相關文章/連結

「講故事」的技巧與講什麼故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