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苦難的呼喊-與林思漢對談基督宗教音樂(三)

20/1/2021

 

赴印度進行靈性修煉的學習,可能是一種時髦而昂貴的行為,而基督宗教音樂也有一個近似靈性修煉,感動心靈的體系,叫做「泰澤」。一套追求靈性和諧,與人合群,接觸自己心靈深處,追求服務社會的音樂生活與文化。與基督宗教音樂家林思漢繼續對談,講述他喜愛的泰澤音樂,及對香港未來教會音樂的想法。

 

S:王添強

L:林思漢

 

靈性音樂文化,基督宗教也有一個類似的體系

 

S:知道你很喜愛一套宗教音樂體系叫「泰澤」,可以講一下這個法國地區的宗教音樂及文化,有什麼特色?對我們香港有什麼啟發?「泰澤」對香港教會文化,有什麼影響?

 

L:泰澤短頌源自法國東南部,一種獨特風格的會眾短詩。泰澤群體崇拜以悅耳的頌唱禱文、自省、靜默為主。泰澤短頌,特色是簡僕、重複及虔敬,充滿喜樂的內容。短頌的氣氛都是默想性、自省性,能使人進入靈性的愉悅境界。內容通常以拉丁文寫成,亦有世界各國語文的翻譯。音樂通常以慢至中速進行,配以原聲樂器,齊進的和唱(homophonic part singing),層加的人聲及樂器(layered singing/instrumentation),音量由輕到強,再由強烈復歸於輕柔。泰澤短頌非常適合,在崇拜中的禱告或默想時間唱頌,幫助信徒進入安靜、平安、自省的氛圍。

 

泰澤音樂本質上是良好的靈性修煉音樂

 

S:泰澤音樂應該可以媲美各種靈修音樂,什麼時候產生?

 

L:泰澤群體建立於二次世界大戰前後,就是整個世界,特別是年輕一代對世界充滿迷茫的時候,對未來迷失的世代。泰澤群體的初衷,是建立一個聆聽青年的教會,讓他們的聲音在教會和社會中被聽到。創辦人羅哲修士認為:「我們不應該成為指揮青年『應該做這、做那』的靈修導師,而要成為懂得傾聽的人。之後,每個人都必須尋找自己的路,但傾聽能產生幫助。」泰澤群體最重要的精神,是培養信徒以信仰作為生活中心的「靈性」化意識,追求「修和」、「和平」與「共融」。而且泰澤重視信仰群體的共同生活,崇拜的整全經驗。在崇拜中唱頌短句的精髓,就是透過反覆頌唱,讓短頌內容成為信徒的禱告,在心中時刻迴旋響起,成為生活中的靈性光輝。

 

沒有神秘主義,更強調服務群體的靈性音樂

 

S:其實,六十年代很多西方年輕人到印度,不也是追求這種靈性生活嗎?只是泰澤沒有神秘主義的外衣而已。這正是你一直追求的音樂嗎?

 

L:香港人一般生活充斥着多種聲音、意見,而且生活節奏急速,鮮有空間安靜自己,好好整理自己內心的真正感受、想法及渴求。泰澤的精神,及泰澤短頌的氛圍,正好讓信徒可以有一個空間,開放自己的心靈,觸摸自己的內心,讓上帝與自己心靈對話,擺脫被外在刺激帶動的心境困惑,建立自主的靈性,又透過信仰群體,建立彼此關係,激勵大家一起面向世界的苦難,服事世界。

 

S:所以,泰澤追求的是更合群的靈性生活。

 

L:香港很多教會,假定所謂「年青人」一定喜歡比較流行、大聲,節奏感重的詩歌,其實未必。這可能只是一種來自權力者的粗疏定義,背後假定「年青人」喜歡透過某些類型、風格的音樂來進行疏導、情感交換,舒發情緒,於是有利於教會傳道工作。追求聲線的快感,而不是心底內靈魂的吶喊。

 

滋養心靈的詩歌

 

S:可以分享一首你翻譯、改編或創作的「泰澤式」歌曲嗎?

 

L:與大家分享一首我作曲、作詞,以「泰澤」風格寫成的本土短頌作品。

「西面頌」歌詞:

我的主啊,照祢心意:釋放僕人,可安返天家。

我的雙眼已經得見:主祢笑面和主的拯救。

 

S:不斷循環吟唱,以群體的力量,作為一種靈性的內心低鳴,是「泰澤」宗教音樂風格的最原始味道,如果音樂只單純用文字表達,當然會失去味道,送上連結,希望大家可以從錄像當中,感受到這種作品的靈性與藝術一面。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FdcGsyf8zY&t=50s

 

 L:事實上,幾十年來,成千上萬的年青人在泰澤中得到靈性的滋養及提升,我相信今天的香港人,在面對社會矛盾、衝突的張力中,對未來感到不安、無望、失落的時候,更加需要靈性修養的平台,讓他們靜下來探索自己內心世界,尋找心之所安、心之所向,整合自己生命的價值。

 

本地基督宗教音樂的前境

 

S:香港宗教音樂現在百花齊放的現象,就是,可以有 Rock Band,又可以有校園民歌,又可以是中國小調,這就是基督宗教音樂本地化嗎?你相信未來忿怒、嘈吵、響亮的音樂,未必一定對年輕人有幫助,反而是靈修式的內斂歌曲,才能滋潤人心,堅定信念,培養精神力量的安靜吶喊。如果是這樣,宗教音樂本地化,未來的發展應該如何?宗教音樂與本地文化應該如何結合?

 

L:尋找香港音樂的根,以全球視野,開拓屬於香港人的音樂,以香港人的音樂,傳講為香港人而設的基督教「福音」內容,承傳香港人的信仰故事。具體來說,就是承繼傳統基督宗教音樂,並探索廣東音樂,例如粵劇、民間音樂、地水南音,香港的流行音樂,及粵曲小調源流的精髓,同時參考世界音樂的發展,嘗試跨界借用、融合,例如以爵士樂的形色、流行樂隊、電子音樂等。當作品與別不同,而又能感動人心,這就是好的音樂,不單是藝術,而且是神聖的本地基督宗教樂章。

 

L:還有,就是如上面談到,深入地探索音樂崇拜及崇拜中音樂的意義。音樂崇拜本身就是一場多媒體,及「演出者/觀眾」界線模糊的「戲劇」。所以,以音樂做好崇拜,其實就是做好一個 show ,以穿透心靈的音樂,成就基督宗教禮儀文化,安慰及激勵香港人的心。

 

S:創作穿透人心的音樂,適當地放進宗教儀式文化之中。

 

L:當然,我們也應該嘗試創作一些比較非信徒感到 friendly 的音樂,讓他們透過一些禮儀,加上感動人心的宗教音樂,充滿戲劇衝突的表演,作為瞭解基督宗教的入門。

 

多元、流動,不知當下確實是怎麼樣,才正是我們本地文化的現況

 

S:如果請你用一句話形容香港文化現況,你會說什麼?形容宗教音樂,你又會説什麼?

 

L:香港文化:Hybrid、多元、流動,就是難以定義「本土」意思。香港文化本來就是Hybrid ,難以指出單一文化根源。有一次與朋友談論什麼是「香港的本土」,他指出,「一班香港人要坐下來討論什麼是本土,完全得不出結論,這件事本身就很「本土」,因為世上沒有其他地方,要這樣定義自己的本土文化。」

 

L:任何現在本地的東西,都是你正在生活的環境,不會考慮如何定義,因為當下就是如此。可以定義的必然是已經過去,仿佛我們對七、八十年代粵語流行曲的研究一樣。基督宗教音樂,正是基督徒每天在呼吸、生活的文化。當你呼吸時,不會分析什麼是氧氣,只有你窒息的時候,才有需要。

 

S:今天,基督宗教音樂有什麼困惑呢?

 

L:基督教宗教音樂今天的問題是過分追求流行模式,而不是探索穿透人心的力量。西方基督教音樂一直有高超的傳統,成為藝術與宗教的經典,我們仿佛「捉到鹿唔識脫角」,明明有優良的「西方聖樂」作為發展基礎,卻誤以為「本土」基督教音樂,必須走向廣東話流行曲風格,而不懂得抽取別人音樂精髓,結合自己Hybrid、多元的文化,發展出自己的「香港聖樂」。

 

在混亂與悲淒世代成為安慰,成為年輕人心底的聲音

 

S:可以分享一首,你作曲的宗教歌曲嗎?

 

L:送上一首我作曲,梁孟傑填詞的作品。

主乃善牧

曲:林思漢 詞:梁孟傑

 

啊!

我的主!我大牧人!

我必定(我必定)

總不缺!(全無缺!)

 

讓我靜躺在青草佳美地,

讓我在甘泉清溪邊歇息!

 

你以你愛(你愛)安撫滋養;(安撫滋養;)

護佑引導,入正路,

使我不偏離你,顯彰你聲威仁德。

 

就或是墮進漫天昏黑、就或是墮進漫天昏黑、

就或是墮進漫天昏黑、縱叫我遇死蔭的幽谷,

亦絕不懼怕!

皆因得主你攜手,

天天你都牽引、伸出你安慰牧竿。

 

主你擺盛宴,饗我宿敵!

你大慈大悲為我傾出!

你熱愛亮光每日扶助我!

你讓我幸福溢滿!

 

主的愛天天都逼近,

日日貼近!在貼近!

請准我終此餘生,(永居處)

安於你寶貴殿中,(你居所)

終生永不離開。

 

S:送上以上歌曲的錄像,是「香港聖詩會」在「文化中心」音樂會的連結。期望大家通過這個錄像,可以更深入瞭解基督宗教音樂的魅力。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hfHYpXZKw

 

S:因為不同時代,才能造就不同風格的基督宗教音樂。

 

L:今天的大學生與年輕基督徒,面對時代的挑戰,可能只剩下無力感,無可奈何地成為犬儒,甚至是對時事冷感、漠視。世界不同了,年輕人與大學生不同了,不可能硬套一套我們認為正確的基督教價值觀給他們。他們有自己看世界的角度、方式、步伐。但是,這不等於他們不需要引導與啟發。

 

音樂成為共通語言,時代的呼喊

 

S:這就是你花了十六年,在各大學進行基督宗教音樂事工的原因嗎?

 

L:大學生雖然從不需要牧者及導師,為他們提供信仰的「modal answer」。但,這個時代的大學生,仍然需要有啟蒙者,在他們的生活處境,如人際關係、教會生活、學習、神學、信仰、靈性等各範疇,開拓他們的想像,同時以身作則,讓他們見到信仰與生命的結合。比起能說出精闢見解、分享鼓舞人心的說話,博學多才的領袖。大專生更需要言行一致,不和稀泥,全情投入,亦師亦友的閨蜜。如果說導師影響學生,不如說在大學生活裏,彼此互相影響,互相幫助,互相扶持。

 

L:導師如果不流露出對信仰的堅定,在音樂中展示出押上生命全部的力量,就不可能培養出一班能堅守信仰,及懂得持續自我靈性操練的年輕人。在充滿挑戰的大時代,讓他們成為一個秉承公義與慈愛的大學生。音樂就是我們的共通語言,穿透大家的心靈,共同發出時代的呼喊。

 

S:很多時候年輕人都會覺得教會是一個已經過時的組織,又或者會覺得只是一個逃避現實的方倉,覺得教會音樂是老土的陳腔濫調。認識林思漢已經超過十年,很少有機會深入溝通。今次對談,在他身上看到年輕基督徒的熱血。看到他心底永遠記掛著苦難世代年輕人的現況,音符中爆發著一種時代吶喊,溫柔而充滿力量,向上帝禱求公義與慈愛的臨近。更使人安慰的是,從去年底「基督教音樂頒獎禮」直播中,看到這種與世界心意相通,關聯在一起的感覺,原來正是很多本地年輕基督宗教音樂人,群體的風氣,與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