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添強 28/1/2021
去年底,機構收集一批疫情下孩子的教養問題,經過綜合整理與家長分享。這是第三篇,分享「內向」孩子的教養,及有什麼「繪本」可以進行親子共讀。
「內向」孩子一般都屬於心思細密,想清想楚才行事的類型。可惜社會潮流推崇「醒目仔女」,導致內向孩子被誤解為不夠 sharp ,家長擔心孩子缺乏競爭力,結果越幫越忙,適得其反。他們多數在嬰兒時比較害怕陌生,很喜愛貼近家長。幼兒時,對陌生人比較審慎,對陌生環境比較多顧慮,要多點時間才能「入局」,但這不代表他們愚笨,他們只是要觀察清楚、想清楚才行動,慢的原因只是人生經驗不夠豐富,作出決定比較困難,需要更長時間所致。
另外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應該沒有人會反對。問題不是孩子是否想讀,關鍵是如何引起興趣,是否有這些適合可讀的書,特別是嬰幼兒階段。與大家分享、介紹一些充滿感情的起步繪本,及閱讀步驟,期望協助家長開展家庭的閱讀計劃。希望在疫情下,教育環境停滯時刻,在家 Zoom 上課外,借機會通過親子繪本共讀,自行補救不足。
內向孩子常給人「細膽」與「宅」的印象
Q、小朋友太內向,怎樣才可以令他多些運動起來?
先分享一下,家長害怕孩子「內向」的原因,是因為社會上一般對害羞的孩子理解為怕事、無能、怯懦。這些孩子在嬰幼兒階段,都會是表現出謹慎、害怕與逃避的行動,而每每躲在家長背後,沒有一種看似勇氣及聰慧的突出表現,就是俗語所講的不夠「醒」。家長擔心孩子長大後,變成「宅男」、「宅女」,由於社會推崇「出人頭地」的社會精英,內斂性格與喜歡在家中生活的孩子,會被負面標籤為社會的一種負累。
「內向」與「宅」被負面地畫成等號,其實「宅」的名詞源自日本的「御宅族」,對「宅」也不是如比不堪的描述,不知原因,為什麼在香港,「宅」仿佛就成為「電玩癡迷」及「寄生蟲」的代名詞。「宅」原先只是現代繁榮社會的一種生活態度,沒有任逃避,匿藏自己之意,現在被過分描述為社會的負累,真的要怪主流電視媒體劇集的偏見。「內向」與「匿藏」更加沒有半點關係。
培養不同氣質的孩子是當代社會教育與人力資源的重要課題
社會鼓吹一種「認叻」文化
孩子在嬰幼兒階段,有三種主要面對別人與環境的氣質,就是平靜、激動及害怕。這是他們面對環境的天生反應,沒有好、壞、強、弱。其實,害怕只是他們謹慎及深思的傾向,要想清楚答案,有極高把握才回應,不會隨便回答,於是給人不懂及愚笨的印象。經過其他智能同步的培養,自信建立後,應該是更有成就的思考類型人物。可惜社會文化充斥著一種搶出風頭,爭取注目的文化,仿佛成為兒童成長是否成功的標籤。於是舉手慢、搶答遲,不夠認「叻」,已經成為社會的負面形象。現在只要「認叻」、「扮勁」與「亂吹」,沒有真材實料,「認叻」、「好打得」也可以封侯拜相,成了今天社會的種種禍根。
「內向」孩子培養得宜,最終成就每每更高
從外國很多兒童成長的描述當中,「內向」就是嬰幼兒時「害怕」的孩子,一般都是「內省」智能的擁有者,每每因其謹慎與心思細密的特性,加上一般都會有比較強的觀察力,通常獲得語言、邏輯、肢體、空間的訓練後,再加上自信心的建立,都會成為精英分子。不但成功,由於其舉一反三及融匯貫通的性格特性,每每更加卓越。所以好好培養怕陌生、怕環境的孩子,可以成為社會未來人才寶庫的孵化器。其實好好培育內向的孩子成才,總比面對那些「認叻」朋友的啼笑皆非,更有價值,回報更高。
靈活應變是香港人成功特質,但沉實穩重的配搭不能缺少
香港從1949年約五十萬左右的人口,三年之內急增至近三百萬人的大型難民營城市,由原本與內地暢通無阻的一個港口城市,變成一個孤立封閉的社會。在物質困難、社會混亂的時候,少一點靈活、「急轉彎」及應變能力,當然不易成功。這個直接、間接養成我們香港社會特質,就是一個靈活、適應力強的社會。其實五、六十年代,香港社會還有一批「硬食」困難環境,死命、實幹分子支撐,作為互補長短,才能有今天的成就。
這個大概,就是當時「醒目」與「內向」人士的社會分工。就以香港樂壇的一對活寶貝-黃霑及顧嘉煇為例,他們正好是醒目與內向人士的 perfect match。但教育與培訓,讓他們的氣質互相滲透,外向的黃霑思想也因受教育向極為細密發展,而內向的顧嘉煇也因受感染而沒有任人擺布。這就是教育貢獻,及社會分工合作,氣質互補的結果。所以,培養不同品質,並且彼此互補,就成為教育及人力資源的重要社會課題。
多陪伴參與集體活動,讓內向孩子適應與人接觸
如何面對害怕陌生人氣質的嬰幼兒
由於嬰幼兒未有成熟思維,「害怕陌生」類型的他們會瞻前顧後、裹足不前,不知如何分析當前陌生的境況。這一刻,家長切忌把怕陌生的孩子硬推向與人接觸,以為此舉就可以讓小朋友學習勇敢,實質上是適得其反。原因是孩子對於當前處境,未有結出評估結論而十分害怕,盲目推他們前面,不是讓他們更為驚慌嗎?最佳方法是家長與陌生人保持一個親近距離的接觸(約一米左右),盡量放鬆,並且與對方較長時間親切交談,保持輕鬆愉快心態,讓孩子從家長身上感受到陌生人原來並不害怕,慢慢一小步、一小步地拉近。大家也切忌去觸碰別人怕陌生的孩子,只可在安全距離向他們展示親切笑容,最後彼此來一聲親切再見就離開,讓怕陌生孩子有一個安全與人接觸的經驗,孩子的怕陌生就會改善,但不會消失,因為這是安全顧慮氣質的天性。
如何面對陌生環境適應力低的幼兒
有一些幼兒,進入幼稚園,很長一段時間還是每天在園外與家長糾纏,不願上學,而放學又十分奇怪地不願離開。老師告訴你這幼兒上午一段時間一直不能入局,之後仿佛完全沒事發生。每次放假回來又故態復萌,問題周而復始發生,要到一段頗長時間後才慢慢消退。其實,家長也不難面對,就是送孩子上學及到陌生地方的時候,用比較長的時間慢慢進入環境,也要在環境外圍,先慢慢鬆弛地與他們談話,打破他們的恐懼與憂慮。應對內向小朋友的最佳辦法,是「不要」把他們應對陌生人的「害怕」、「怯懦」反應行為,「變成習慣」。而是讓他們把適應面對陌生的鬆弛,及正面行為變成習慣,就可以化解及改善。
長大後,如何鼓勵內向孩子改善
以他們喜愛的事情投其所好,以此作為活動的動力引擎,很有用。一般內向的小朋友,主要是「內省智能」很強勁,就是自我思考反省能力,建立他的熱愛及同理心很重要。所以必須順其喜愛方向自然發展。他喜愛大自然就多行山,共同進行郊野攝影,取標本。喜愛機器、電子零件及模型的小朋友,就滿街陪伴他去找,多番研究而不急於購買。喜愛藝術就多參與,用喜愛刺激動力。當他們因喜愛的事物而與陌生人及環境接觸,慢慢掌握及瞭解處理關係的方法,並且獲得安全感,他們就會改善,願意多參與活動。我在高中畢業前,還是一個頗為「宅」的美術設計人,因為喜愛舞台,才衝破自己內向性格的困局。
遊戲:人體打井
玩法:先在地上記下井字九格,遊戲是「扭扭樂」與「打井」的結合。用身體任何部位按下不同的格內,就要答這格預設的問題,答對問題此格就是他佔有,答錯則到對方選擇另外的一格。誰首先用身體佔據一條線下的三格,無論直、橫行或斜行都可以,就勝出。
目的:內向小朋友一般喜歡思考,用身體去按著三個位置本身是身體動作協調的訓練,期望孩子通過又思考、又動作的遊戲,因此喜愛上肢體活動。再通過戶外活動的探索,改善內向行為。
一些要求集中精神而又有肢體動作的遊戲,很適合他們
繪本閱讀應該由嬰幼兒眼睛可以注視物件的一刻開始
Q、Baby 睡前讀什麼類型故事好?想他從小培養閱讀習慣,怎樣開始?
嬰幼兒從可以注意事物的一刻,就可以一起分享繪本,由家長與兄姊執行也可以。當他們手腳動作開始靈活,就會有搶奪及亂翻繪本,導致破壞的行為,所以塑膠及布料的「玩具書」就成為重要的素材。家長也可多利用語言聲音的繪本,例如一些發聲及配合音樂的繪本,去增加兒童語言發展興趣。這方面台灣及內地都發展得比較有優勢,香港在廣東話方面的唱歌遊戲繪本極為疲弱,希望更多廣東話音樂人,能夠努力。
玩具書及唱歌遊戲書很適合嬰幼兒
玩具書及唱歌遊戲書很適合嬰幼兒
玩具書及唱歌遊戲書很適合嬰幼兒,可惜在香港這方面的廣東話童書,明顯比兩岸弱
把閱讀在你臂彎下進行,讓孩子在溫柔中,建立閱讀的美好回憶
當孩子在你喜愛書本的習慣感染下,加上你溫柔而美妙的聲音,擁抱的溫馨,及親子共聚的滿足感,一般嬰幼兒都會因此喜好上繪本及閱讀。幼兒階段,睡前閱讀一些溫馨感人,講述親情、友情的故事,最為適合。因為情感豐富的繪本,加上在你臂彎之下的溫馨感覺,他就會感受到一種愛護,及親情。介紹一些適合睡前親子共讀的書:彩虹色的花(幫助別人)、小種子(不要輕看自己的微小)、月亮晚安(溫馨學習與別人平靜分開)、會飛的抱抱(掛念親人)等。這些書裏面的角色,都是充滿一種溫柔的堅強,願意犧牲自己去幫助別人的勇氣,是建立同理心及關懷別人的良好素材。
溫馨感人的繪本可以從嬰幼兒階段開始共讀
媽媽是孩子豐富感情的人生導師
媽媽永遠是育兒的第一線人物,絕不能假手於人。而兒女要在媽媽身上感受到豐富情感與同理心,在爸爸身上感受到的則是規矩與勇氣,所以他們的分享與陪伴就不一樣。介紹一些與媽媽向兒女分享的親子書:逃家小兔(孩子要離家出走,媽媽如何化解的親情故事)、猜猜我有多愛你(認識自己過程中,學習愛媽媽)、我媽媽(幽默中了解媽媽的不同面貌)、秋秋找媽媽(尋找媽媽中建立與她的感情,同時認識自己)。有一個很奇怪的現象,不知大家有沒有留意,就是很多有關母親及父親形象的繪本,都是以此幫助孩子建立自我為目的,因為爸媽明顯就是孩子人生際遇的鏡子、榜樣及燈塔。
給媽媽向兒女分享的繪本
爸爸是孩子社會責任的示範
兒女要從爸爸身上學會的幾樣重要事情,第一就是規矩,第二就是對社會的責任感,第三就是勇氣,最後就是面對失敗,可以從頭再開始的抗逆能力。介紹一些與爸爸向兒女分享的親子書:狐狸孵蛋(如何在實踐中發展親子關係)、艾莉絲的樹(以豐富感情建立對環境的關愛與責任)、我爸爸(以風趣幽默中認識不同面貌的爸爸)、愛花的牛(顛覆大家對男子氣概及勇敢的定義)。我們不鼓勵爸爸與孩子分享很多太男性化的書,而是介紹一些兒女很需要從爸爸身上獲得經驗與能力的繪本。而這些書,也沒有孩子方面的性別定性,只是適合由誰向兒女分享。
給爸爸向兒女分享的繪本
文字是傳承知識的重要途經,閱讀習慣自然有利文字掌握
不要把講故事變成煞有介事的授課時間,繪本傳承知識,同時傳授娛樂。文字閱讀需要孩子理性思考,融匯貫通串聯文字之間的意義才能明白,對累積知識更為有利,但必須引起他們對文字產生興趣。借故事中文字所提供的娛樂,讓孩子喜歡閱讀文字的習慣,借此習慣成為閱讀知識內容的學習機會。閱讀故事文字最佳的方法由講故事開始,因為故事中的角色、情感、冒險、環境、懸疑劇情的吸引,很能引起孩子對文字內容的興趣。
如果你的孩子是趨向內向型的孩子,嬰幼兒時十分平靜,很喜歡親近家長,單純閱讀繪本中的故事可能已經足夠吸引。如果你的嬰幼兒是活潑的類型,用繪本共讀直接開始,可能會被他騷擾你揭書頁時的動作,而使閱讀失敗,最佳方法面對一歲多活潑好動的孩子,就直接只用咀巴講短故事,來吸引他們,建立聽故事習慣。到他兩歲,對規矩有更多理解及情緒管理能力時,就開始轉向用繪本共讀講故事。
放鬆心情是開始講故事的最佳時刻
假日戶外活動時,輕鬆時刻是開啟閱讀模式的良辰。當然,不要在到達時間就開始講故事,而是等孩子有點攰時,抱在你的懷裏,不知不覺之間開始。家長首先不用看著圖書開始,更為妥當。一些平常生活可以共讀的書,包括:14隻老鼠套裝系列(畫面美麗,發揮想像)、沒有用河狸(接受自己與眾不同)、漏(搞笑幽默,互動發聲的故事)、小黑魚(團結合群就是力量),幽默、搞笑、開心、美麗的書是好助手。而這些書,家長是可以輕而易舉,不用書本就可以講出來更佳。讓他們喜歡此故事,才在適當時間,出示書本,改為閱讀,效果更為理想。
心情放鬆時共享的繪本
面對不同孩子的情況,鼓勵閱讀要使用多種方法才能成功
Q、小朋友讀小學後,還只是喜愛聽故事,如何讓他們產生閱讀興趣?
先以幽默開始,再向感情豐富發展,由講故事慢慢推向閱讀文字。如果已經費盡心思,進行逐步加固的方法,也不成功。可能是因為你的孩子,小學階段還未脫離幼兒發展時期,又或者太喜歡在媽媽懷裏聽故事的感覺,也可能是對文字一點興趣也沒有。如果孩子還未脫離幼兒,唯一可做的就是等候。家長在講故事的時候,要開始加入書本邊讀邊講。如果孩子是因為太喜歡與媽媽在一起,情況就比較簡單,只需要媽媽轉向閱讀故事而不是講,並且擁抱陪伴孩子慢慢開展自行閱讀。
比較困難的是孩子不喜歡文字,或擁有讀寫困難,這樣家長只可以尋找孩子喜歡的故事內容,以肢體動作、空間、圖畫等不同方法引起他們對文字興趣。比較簡單的方法,就是當你講完故事之後,請孩子用圖畫表達出來,或許是你一邊講他一邊做動作,再請他回憶向你講述這故事,再與他分享當中比較具體的內容,及一兩個重要字詞。
香港的公共圖書館藏書豐富,只是書藉介紹及推廣的軟件欠佳
香港公共圖書館繪本及兒童、青少年文學藏書量算豐富,應該全部好書都可以找到,但家長最好能先在網絡上查找,再向就近圖書館預訂。香港的最大問題是書籍介紹與閱讀步驟的資料,及親子共讀方法的配套軟件服務欠缺妥善,家長無從得悉有什麼書籍適合自己的孩子,書籍的題目分類、好壞、階段。當然,教養工具書資訊也十分貧乏。學校閱讀推廣,更缺乏家長的全面參與,我們都要繼續共同努力。最後介紹一些適合小學初階段孩子的繪本,包括:弗洛格套裝系列(著名生命教育繪本叢書)、好朋友(接受別人與自己不同,也可以成為好友)、湯姆套裝系列(心理自助)、貝貝熊套裝系列(生命教育)。
過去生命教育的繪本,在港台都發展得很好,近年明顯有所不足,不及內地兒童出版界進取
閱讀是個人的修養,孩子是否成功,家長角色至為重要
學校是一個集體啟發教育的地方,要老師刻意針對每一個孩子的個性來發展他們,是不容易的事。了解自己孩子的傾向、性格與特色,是父母現時刻不容緩的行動。孩子個個不同,沒有百分百四海通行的方法,家長務必摸着石頭過河逐一嘗試。下一篇,與大家分享如何提高專注力,及疫情下家中兄弟姊妹間的紛爭、問題與應對方法。
相關文章/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