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添強 11/3/2021
孩子會投入角色來欣賞,所以要特別小心
BEE(蜜蜂)是兒童劇場創作的原則,believable 的 B 就是可信,emotional 的 E 就是情感,educational 的 E 就是教育。正如小蜜蜂一樣,兒童劇場雖然微小但對世界貢獻巨大。這是西班牙 Theatre Plus 的 Olga Zeceva 的兒童劇藝理念。
Olga Zeceva 的講話
九十年代初,從東歐、捷克考察、學習,如何運用戲偶進行兒童戲劇創作,就已經聽到一個論述,兒童劇與木偶戲是一對「孖生兄弟」,意思就是當地很大部份兒童劇團會以木偶戲表演為主,而很大部分木偶劇團製作都以兒童為目標觀眾。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因此把三月二十日定位「國際兒童劇場日」,鼓勵大家重視兒童欣賞劇場的權利,三月二十一日是「世界木偶日」,鼓勵及紀念有超過二千年歷史的戲偶及影戲發展,「孖生兄弟」藝術的紀念日,也走在一起。
西班牙兒童戲偶藝術家Olga Zeceva
三月二十、二十一日,分別是世界兒童劇場日及國際木偶日
作為以戲偶表演兒童戲劇的一個劇團,我們這兩天當然要好好反思、紀念及慶祝一番。所以從二月開始特意找來一群歐美及兩岸三地的朋友,共同分享一下兒童劇的創作的想法,配上多齣兒童劇的演出片段,希望能鼓勵大家創作更多優良兒童劇作,給我們的未來。
位於布拉格舊城邊上的國際木偶聯合會的紀念浮雕
布拉格舊城市中心圖書館旁邊,有一個 UNIMA 標記,這是國際木偶聯合會 1929 年成立的紀念標記。UNIMA 是世界上第一個世界性的藝術文化組織,比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還要早。這個組織的成立與兒童劇發展關係密切。因為當時最受兒童歡迎的劇場就是木偶戲,木偶戲也是當時東歐兒童劇的主流。因為兒童觀眾的原因,使木偶戲從遠古歷史文化脫胎換骨,擁有嶄新的力量。同樣,因為有木偶表演的特色,所以兒童劇表演出現極為豐富的變化,再加入其他各種藝術表演種類,才成今天的面貌。兒童劇從二十年代開始,從來都不是傳統舞台劇的樣貌,無論在題材及表演,從來都不是保守的舞台劇。
Spejbla a Hurvinka (S & H)劇場,是在二十年代已經存在,專演給兒童的捷克戲偶劇團及劇場,至今依然活躍
我們不相信的事,不要演給兒童看
如果藝術家都不相信的事情,不要給兒童演。其實,舞台上的一切,都只是孩子幻想世界的投射,真實世界的縮影。如果兒童也不相信的事物,他們根本不會接受,如果劇場講述的內容,家長也不相信,你的努力已經白費。如果,大家都不相信「臥冰求鯉」這個事實的存在,只想討好家長,孩子會在戲劇中學曉孝道,一切都會變成空話。兒童劇要有豐富的情感,及使人入信的教育意義,才是我們的工作。
Olga 的演出,給我們看到兒童戲劇優美藝術氣息
Olga 渾身充滿藝術氣息,不單深刻明白兒童觀眾的心聲,作品永遠有一種清新感覺,藝術氣氛濃郁。送上她的最新作品「PEN」的精華片段,可以看到她那優美及充滿藝術氣色的偶戲,從中可以散發出她對兒童信任及理解的訊息。
PEN 的 trailer 片,每段只短短一分鐘多一點,就感受到她作品的藝術氛圍
https://m.youtube.com/watch?v=Sl5p4ItHQ1I
兒童劇場的場地要求
改變話題,研究一下兒童劇場的設置。兒童劇場不能太大,特別是給三至十歲的年輕人,這與孩子喜歡投入角色的衝動傾向有關,太遠的坐位會使兒童失去參與感與存正感,大概在十二至十四行是好的選擇,加上太大的空間對孩子可能產生空洞,而沒有安全感。燈光、音量與色彩,要柔和而帶點明亮,神秘氣氛要小心處理,適可而止。在不同年齡段的孩子,都要有不同要求與變化,特別是零至三歲的嬰幼兒。
從韓國首爾鐘路兒童劇場到羅馬尼亞的 Tandarica 劇埸,兒童劇場已經是今天關懷下一代的標誌
以八歲前為觀眾目標的演出,觀眾席最好不要全部漆黑,以免引起部分孩子害怕。座位最好能使兒童可以靠近家長的臂膀。孩子的反應行為會有傳染性,所以不能有一個孩子有不安的感覺,因為整場孩子都會受其影響。這就是為什麼兒童戲劇工作者,要避免一個孩子過敏反應的原因。但切記,這不是要兒童劇場向「和稀泥」及「假幸福主題」妥協,我們需要為孩子提供真實可能帶點衝擊的世界,只是表達手法上,要有所要求。
從韓國首爾鐘路兒童劇場到羅馬尼亞的 Tandarica 劇埸,兒童劇場已經是今天關懷下一代的標誌
通過劇場讓孩子成為更好的人
通過「同理心」讓兒童觀眾感受到角色的情感,通過角色情感感染,讓兒童面對相同困惑的時候,曉得應對。感情感染是兒童劇最大的威力,因為孩子正準備接受角色的洗禮。正因為孩子觀劇的投入傾向,選擇讓孩子投入及相信的角色就變得非常重要,邪惡心志不能成為討孩子歡心的可愛主角,讓孩子模仿,因為孩子會模仿他們喜愛的角色。如果邪惡角色可愛,邪惡感情就會直接快速傳遞,比藍牙還要高速,而且馬上擴散至全場觀眾。
現實生活一樣有很多兒童戲劇題材可供發掘
邪惡的人無論多可愛也不能成為主角,除非邪惡的角色主線,在整個演出過程中,悔改歸正,正如木偶奇遇記中的小木偶,這正是九十年代我在歐陸學到的兒童戲劇創作功課。另外一個功課,就是「訓話」不是「教育」,教育是潛移默化改變孩子身心靈趨向美善的行動,訓話只是把大人的規則給孩子說一遍。正如 Olga 所言,學校是主要傳授知識的地方,而劇場教導孩子如何生活,劇場讓孩子成為一個更好的人。
死亡如何向兒童講述
在成人與家長心中,死亡遠離孩子的認識範圍,大家都認定很難向孩子說得清楚,但事情絕對不是孩子沒有機會面對,當死亡驟然以致,孩子可能措手不及。其實,死亡的事情一直在孩子視野範圍中發生,大人不想他們知道,但新聞及環境每天在提醒,不想發生的事情但不能逃避,就算不與他們分享,他們敬愛的祖父母輩可能會把此悲傷現實,呈現給他們面前。
傳達死亡訊息不是問題,關鍵是方法與手段
事實上,戲劇舞台使孩子更容易體會及接觸任何禁忌題目的地方,因為角色的態度可以帶領孩子通過手法,使事情舒適解決。當挑戰的緊張,與舒緩的情緒間歇出現,又有孩子認同角色站在孩子的角度與他們同步進退,死亡及任何禁忌題目的壓力就會減弱,當事情層層重複而深入,循環前進,配合象徵內容使孩子能感受,孩子就會感情深刻地領受,而不至麻木。他們不單是從中領受,更獲得舒緩、安慰與勇氣,用良好的表演手段,任何題目孩子都能承受,包括死亡。
環保是近年熱門題目,應如何表達?
環保是近年的正義議題,什麼時候講都會受到歡迎。劇場要強調建立觀眾對環境的愛與尊重,而不是口號與方法,啟發孩子對環境的熱愛,而非宣揚政策,不要強迫孩子接受,而是鼓勵他們時刻反醒。不流於口號其實不容易,或許,口不對心的長篇廣告,在現今很多地方兒童劇界的市場生存常態。
當然,更重要是藝術家不要用大自然的破壞作借口,灌輸一種環保迷癡的極端想法,為了劇場收益,而使孩子失去理性。角色態度、行為的「身教」比「說教」重要,更何況是弱勢的角色。把死亡這個不受歡迎的議題,與受歡迎環境保護嘗試捆綁在一起,探索兒童戲劇的主題及表達方法。嘗試如何不站在道德高地向別人指責,及對自己高尚行為加以讚揚。介紹一部討論把死亡與環保結聯在一起的戲劇,就是「西貢花姨姨」。
死亡與環保主題,受歡迎與不受歡迎的題材融合在一起
無獨有偶,這部戲劇又是與 BEE 有關。愛花的花姨姨自少能與蜜蜂溝通,從蜂爺爺學到要愛護植物、花朵。可惜,經濟發展破壞環境,花姨姨只好遠走他方,外地孤獨生活中學會種花為樂與蜜蜂為伍,老年後決定回香港種花,用卑微力量改變盲目急速發展的社會。可惜別人並不理解,花卉終被惡意破壞,引發花姨姨心臟病,生死懸於一線。
首先,創造受人歡迎的小蜜蜂 Baby B 角色,並且強調花姨姨能與蜜蜂交往。再建立大家投入年輕花姨姨對蜜蜂爺爺離世的悲傷,通過對蜜爺爺的捨不得,去轉介感情到花姨姨身上,到保護大自然力量身上,並且將死亡這件事在戲劇中循環上演,使孩子承受能力逐漸加強,而情感不會麻木,對故事刻骨銘心。最後,請求觀眾小朋友協助他們所認同,當中最弱細的小蜜蜂角色的請求,共同就拯救花姨姨的生命,盡上自己本分。把接受死亡,對抗死亡,一起盡力與環保責任聯想在一起,於是環保就不再是一種道德高地的純廣告口號。BEE 與 B 同音,BB 是 Baby ,香港家長對孩子愛護的暱稱,BEE 是蜜蜂也是孩子。
廣州教育戲劇導師、繪本閱讀推廣人黃浩的講話
《西貢花姨姨》演出片段
本土經驗與兒童劇的世界是否很遠?
任何兒童戲劇,就算是歷史、神話故事,描述的內容,其實還是當下社會現象與矛盾的縮影。對兒童而言,肉眼看到的世界,其實一樣充滿幻象。社區上不同種族的人士,公園、升降機,小動物,奇怪的公公、婆婆,窗外的風聲,全部都是題材。本土才能讓孩子容易擁有確實自在的經驗,本地生活面貌讓孩子更親切,更易接近,用自身經驗出發,去接觸世界。過去很多藝術家希望利用兒童劇,讓孩子從中接觸世界,而現在傳媒發達的年代可能已經不需要,或許孩子擁有從本地而來的真實情感,才能理解更廣闊的大千世界。
一個很本土的故事《雪條公主》,跨境媽媽帶著孩子從內地來港,照顧病重的老年丈夫。爸爸已經失去工作能力,一家貧困生活在「深水埗」的碌架床上。孩子只期望用好成績,換取老師的微小禮物-雪條。雪條沒有被吃掉,反而化身公主,與孩子過了一段美好時光。可惜,天氣回暖,爸爸身體好轉,但公主的身體就惡化,孩子正面對著親情與友情的抉擇。神奇的公主沒有改變現實的困境生活,只為孩子帶來矛盾、衝突的情感,與決擇的勇氣。我們聽一下,兩位參與的演員,對此劇的一些看法。
Irene 及文俊的講話
《雪條公主》演出片段
兒童劇場的國際化及本土化關係
兒童劇是一門非常年輕的劇場系統,又包涵廣闊的觀眾年齡段,表演品種多元而趨向綜合,可以算是變化多端,日新月異的藝術。從事這門藝術的朋友,在創作上可以尋找本土題材,豐富創作之外,國際交流也是達成進步,一個十分重要的舉措。參與國際藝術節對表演者的眼光及能力成長,很有幫助。兒童藝術節或兒童木偶藝術節,在世界各地每年過百上演,東歐特別多。如果能參與主板節目,除了飛機票,一般食宿、觀劇、研討交流當然少不了,有些還有微薄演出酬金,當然最大價值在交流與學習的機會。
香港資助制度闊綽,但不夠全面,造成對兒童劇發展的限制
香港資助制度其實算是闊綽,但板塊並不整全,要藝術獲得全面發展,必須包涵-學習、實習、比對、恆常、精英及文獻等不同板塊。邀請藝術家訪港,進行專業培養及普及「學習」工作,在本地現有資助制度算是涵蓋得很豐富,「精英」藝術家演出資助的空間亦頗為廣闊。但藝術家「實習」、「比對」與「文獻」方面,似乎比較疲弱。對於兒童劇發展,特別是只有一百年歷史的年輕品種,板塊不健全所帶來的影響,則明顯比其他藝術種類大。
國際交流是兒童戲劇進步的重要舉措,大家必須珍惜,輸出與入口同樣重要
資助專家到訪本地觀賞兒童劇,進行交流對進步很有幫助
藝術發展局會強調,資助恆常及精英的演出,其實已經容許實習的性質,而這正正是問題所在。資助恆常與精英,是藝術家「服務」社會「群眾」文化需要,及建立文化回憶的行動。「實習」是學習後進行實踐,通過此路線發展成恆常作品,是達成精英行列的孵化與儲備,兩者並不相同,不容易兼得。實習需要指導、分析、研討、交流,這方面資助的部分就當然不止於在表演者身上,應該還有世界各地專家來臨指導的部分。韓國首爾冬季 ASSITEJ 藝術節,每年都邀請多位世界各地的專家,到訪觀賞當地的主板及 Showcase 節目,提出意見。沒有實習,我們的藝術進步速度,就會緩慢。
精英表演的記載文獻,使藝術成為文化回憶
沒有文獻的記載、分析與評論,恆常節目的藝術作品,很難進身精英,年輕藝術家也缺乏方向與力量。首爾冬季 ASSITEJ 藝術節,每年都有交流、研討、講座、工作坊,於是本地精英概念,可以與別人作品進行「比對」,從中歸納、整理進身精英的藝術家及作品,為社會文化記憶上作出貢獻。韓國因為兒童戲劇發展板塊的完整,所以發展特別快速。從 2002 年積極開展至今,不到二十年高速超越日本、中國、新加坡、菲律賓,以至整個東亞地區的兒童戲劇。學習、實習、比對、恆常、精英及文獻等發展板塊,在兒童劇中缺一不可,期望大家可以多多關注。下一篇,與大家討論無語言與嬰幼兒劇場的情況。
相關文章/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