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男同女-家長角色、性別教養大檢閱

文:王添強 26/3/2021

 

 

「男女角色定型」、「男主外、女主內」的說法,明顯已經過時。孩子的性別發展,應該如何培育呢?媽媽、爸爸又可以如何分工呢?如何發揮家長身教功能呢?男孩與女孩發展是否存在不公平待遇,還是因為其他原因呢?加上近年有一些海外潮流說法,對因應性別差異而有所不同的教養方式,提出反感,更對女孩與男孩生理有所不同的情況產生懷疑。家長更加困惑,應該如何應對呀?

 

家庭教養及家長身教對孩子成長影響巨大,相信沒有人反對。但由於香港居住面積狹窄,以核心家庭為主,最多加入一位外傭姐姐,要適應未來社會多元群居生活,兒童明顯缺乏不同角色與性別分工的示範。加上很大比例是雙職家長,不單繼承過去華人社會父愛不足情況,現在很多家庭連母愛也邁向 Part-time 化、假日化,還有單親及很多特殊原因,家庭教養工作可以算是困難重重。

 

女孩與男孩之間,因生理結構不同而有所分別

 

孩子因性別發展途經不同,父母因性別帶來的教養效果也有所差異。女孩與男孩生理上是否真的有所分別呢?根據西方過去的研究,指出同齡男孩肌肉平均比女孩多約 30% ,同齡男孩紅血球數量超過女孩,因此體力、氣力與性格發展也有一些不同。男孩喜愛冒險,行為比較衝動,青少年時期比較有勇氣,敢於嘗試,因體質而好像力量上有優勢。而女孩則觀察力強,注意細節,閱讀能力好,又另外有優勝。如何使女孩、男孩生理條件不同之下,可以發揮各自才能的空間呢?

 

女孩與男孩成長存著很多差異但成就一樣可以非凡

 

因視網膜構造不同,男生看到更多動作,女生看到更多顏色及材質,所以更細緻。女孩睪固酮分泌只有男孩二十分之一,所以攻擊性及好鬥心會比較弱,當然運動及訓練是可以改善。抽象思維及空間智能,由於過去原始社會獵人的身分原因,所以男孩比較強。語言、認字、背誦及記憶則女孩比較有優勢。女孩成長過程注重人際關係,細心,安靜,敏感,溫柔,受荷爾蒙情緒比較穩定,特別是單獨照顧別人的行為上。但有時受雌激素分泌影響,也會產生,孤獨,悲傷,失落,易怒的情緒。

 

男孩與女孩生理差異不是歧視藉口,性別平等才是大勢所趨

 

面對打架、紛爭的衝突,學習與別人和解與妥協是男孩的功課。克服譏諷、貶低別人的說話,及忍受別人眼光是女孩的修煉。沒有證據證明相同生理條件下女孩與男孩之間,誰會比較優秀。但很明顯在同年歲發育上,女孩、男孩之間生理上是有明顯差別。當然也有說法,這是倒果為因的情況,因為長期文化上性別培養定型,生活習慣使生理產生變化。但生理結構,成長週期與分泌,加上長期生活習慣養成,女孩、男孩之間至今依舊有明顯分別。當然,我們必須接受生理差異不是歧視的藉口,性別平等與尊重是大勢所趨,但性別平等不能過分簡單化地應對在教養上,不能歧視,但也不能過於一視同仁。我們必須冷靜、理性,按女孩、男孩生理結構上的限制與差異,進行培育與發展。

 

影響孩子成長的幾個要素

 

分享影響孩子成長的幾個重大因素,首先就是他們建立性格的「氣質」,就是遇上問題時候的內在反應控制器,是「性格」發展的孵化器。其次就是「成長階段」,而成長階段必須與「性別發展差異」掛鉤。最後就是少年時期開始突顯的「多元智能」發展。「性格」的建立,與多元智能發揮互動,與環境衝擊所達成的結果,就成為孩子的成長路線,最終成就「九型人格」所描述的成熟情況。

 

性別特質發展與成長的三個階段

 

成長大致上可以分為三個大分段,包括:約在06 歲是第一階段,家長的寶貝時期,女孩、男孩分別較少;614 歲是第二階段,女孩、男孩的生理特質開始越來越明顯,也控制著發展的情況;14 歲以上到成年,他們快將要成為女人、男人的實習期。沒有跡象顯示,性別與成功有任何關鍵性的連結,只是希望家長能夠以他們的性別差異特質,進行培養,因材施教,任何孩子成就都可以一樣。人生的成敗不在起跑線,而是在終點站。

 

成功不在起跑線,而在終點站

 

嬰幼兒的性別的發展情況

 

零至六歲兩性發展差不多,發展不在意性別。但男孩入學最好晚一點,因他們比較依戀母親,因為社會期望,家長較少擁抱男孩。其實男孩更需要媽媽,嬰幼兒時的他們並非一定是強者。他們規矩管理能力不足,容易產生緊張,影響人際表現,因「壓力荷爾蒙」分泌,在緊張壓力下容易出現異常,比較容易有與親人有分離焦慮,而影響在學校表現。不同年齡段,放手情況不同,必須循序漸進,不能因為是男孩而太早放手,讓他們自我應對問題。

 

兩歲左右四肢發育,適當放手走動。三歲孩子已經有一定能力照顧自己,家長爭取與孩子一起吃早餐,上學、放學變得重要。四歲是服從及接受命令的好時機,刷牙、排泄、穿衣、綁鞋帶的自理。五歲自主意識發展全面完整,語言發展驚人。小學一年級需要學習自理功課,還要開始學習承擔責任。這一刻女孩與男孩發展十分近似。

 

嬰幼兒時,他們都是家長的好孩子,沒有好壞只有「害怕、平靜與激動」三種氣質

 

零至六歲的小朋友,無論女孩、男孩都喜歡擁抱、玩耍、好奇、探索、好動,家長千萬不要因性別限制他們。這刻個人性格及氣質差異,反而影響嬰幼兒的發展,遠比性別大。先說零至三歲的孩子,只有害怕、平靜與激動三種氣質,就是面對陌生環境及陌生人時所作反應,害怕的孩子行事審慎,每次都會先躲在家長後邊,心情緊張地進行觀察。平靜的孩子表現冷靜,對新生事物沒有太大的急進好奇,也沒有害怕,只是在冷靜觀察。激動的孩子就是對任何新的事物,都有興奮的表現,對所有新事物好奇,很喜歡進行探索,沒有考慮危險就往前觀察。

 

害怕、平靜與激動氣質與環境磨合產生新的氣質類型

 

三歲至八歲孩子經過前面日子的經驗,害怕、平靜與激動氣質與環境磨合,產生怕生,適應,專注,分散,敏感-聲音、情感、觸摸,規律,好動等氣質,越來越接近性格的建立。部分害怕的孩子會演化成怕生及適應力度慢,但也可能與平靜的孩子一樣變得非常專注。激動的孩子,可能變得好動及注意力分散。家長只要理解孩子的特質,按照發展情況予以補充及互動,任何氣質都可能是良好性格的基礎。平靜的孩子需要同理心以免他們的冷酷。害怕的孩子需要讓他們擁有支持及勇氣,以免他們變成膽怯。好動的孩子要讓他們擁有忍耐及藝術修養,以免他們變成過分衝動,及沒有專注力。

 

氣質不是性格,只要與環境進行互動,都能產生孩子優良的性格

 

敏感的孩子對環境及身邊情況特別敏銳,所以無論聲音、觸感及情感,家長都要好好管控,及避免刺激他們。觸感敏感的孩子,家長避免他們穿上造成皮膚敏感的衣服,但要不斷給他們手背進行粗糙物品(海綿、羽毛)的刺激,家長他要防止別人過分熱情去擁抱及親吻他們。聲音敏感的孩子,家長就要防禦高音或大聲出現的空間。情感敏感的孩子對於任何感動的事情,都會變得非常傷感,及情緒起伏很大,家長遇上孩子情緒敏感時刻,只需陪伴及安慰,容許他們情緒發洩過後,與他們理性分析,慢慢討論,用忍耐力的建立會把敏感事物,轉換成內在的豐富,減少情緒爆發。於是,孩子與社群之間的衝突就會減少,良好性格就不會受外部環境所影響。

 

面對怕生的孩子,家長要的是身教,保護、體諒、支持及溫柔的鼓勵,孩子就會由怕陌生變成審慎的性格。適應力低的孩子家長就早點出門,途程中多以語言交流使孩子理性面對新環境,並要防止適應力高的孩子變成「三分鐘熱度」。好動的孩子給他活動筋骨才安靜下來好好辦事,給他們放電一下才進入真正活動,放電後媽媽的擁抱及涼水,把孩子在溫情中建立冷靜理性,於是孩子擁有激情爆發力量及冷靜思考空間。規律的孩子,家長就要為他們創造第二選擇的機會。專注的孩子,就讓他擁有更多其他知識。分散度高的孩子就讓他們擁有觀察世界、宇宙、歷史、藝術的樂趣,讓廣闊世界吸納他的分散,用廣博的知識去建構他們分散能力的專長,讓他們擁有更大發揮空間,最終能融匯貫通。

 

孩子永遠是摸不透的巨人

 

父母的差異此刻對孩子影響最大

 

其實,零至六歲的小朋友,無論女孩、男孩都需要來自媽媽及爸爸不同範圍的愛護與刺激才能順利成長。「母親」的荷爾蒙(泌乳激素 Prolactin )發生作用,因愛使孩子獲得滿足感,並且使兒女從媽媽身上學習同理心及如何愛人。媽媽說話貼心、充滿樂趣,有利孩子語言發展及人際關係發展,使男孩、女孩都能成為有同情心,語言發展良好的小朋友。而「父親」的肌肉力量,是保護與社會責任負責人,提供兒女安全感、活力、遊戲與刺激。因為遊戲,所以需要標準規矩,爸爸就扮演著示範角色,保護兒女,並且讓他們有冒險的勇氣。

 

由於兒女需要滿足感,同理心,生活樂趣,語言及人際關係發展,同時也需要安全感、活力、刺激、規矩標準、冒險及行為示範。由雙親不同性別的教養,不是純粹建構單一性別發展,反而是兩者必須兼具才能讓孩子擁有完整性格的建構,仿佛是銀幣的兩面,同時擁有才會完整。如果因為環境,家庭不能同時提供母親與父親特質的支援,家長就必須考慮運用群體活動,去達到這兩方面的同步刺激。

 

八歲以後的發展是「614歲」兒童性別發展的重要時間

 

三至六歲是按照氣質進行教養,六至八歲是進入下一性別發展階段的過渡期。八歲之後,性別發展特別明顯外,兒多元智能開始成為成長的重要因素。八大多元智能,分別就是空間、肢體、音樂(右腦);語言、邏輯、大自然博物分類(左腦);及人際關係、自省能力。鼓勵強項發展,補充弱項不足,正是教養的重心。 614 歲的發展情況的「前半期」,男孩明顯不及女孩子快速。

 

豐富的生活經驗,永遠是兒童發展的重要元素

 

女孩與男孩的特質開始全面影響發展,家長要耐心培養  

 

男孩需要男士作為師傅進行身教。為了吸引爸爸的注意他們會做出破壞行為。他們不能沒有媽媽的愛護,因為此刻會令他失去溫柔,媽媽這階段千萬不要向男孩放手。女孩同理心很強,開始顧慮大人的煩惱,但對成人的想法有所懷疑,建立自己的想法,明辨是非,喜歡討價還價,但經常會知而不行。家長與女孩在這刻要保持安全距離,鼓勵獨立,但有需要時可以時刻現身。女孩重視好朋友,重視與人建立友誼的事情。判斷力會因此有所猶豫,家長要協助她們做決定,溫柔而堅定的支持,讓她擁有安全感。助她們定立規矩、準則很重要,但家長要小心變思想封閉。

 

女孩與男孩的差異正在突顯

 

男孩大意,不注重臉部變化及結構。男孩語言天份比較薄弱、不愛閱讀,女孩則相反。但在好勝心方面兩性則沒分別,鬥志對成長很重要。女孩在614 歲的注意力都會在身體發展上。8歲左右女孩海馬廻(hippocampus )比男孩活躍,記憶力比較好。但有些時候理解事物能力可能未足夠,家長過分加壓,反而會使她失去信心。家長千萬不要把女孩記憶力好,誤解為理解力一樣強勁,必須細心講解並要有充分耐性。男孩大意,容易產生意外受傷,女孩細緻,小心,觀察力強。其實,信賴、溫暖、趣味、善良、同理心是兩性共同需要的學習功課。

 

812歲是女孩學習能力的黃金期

 

1012歲時,女孩語言,思維,想像力快速發展,是女孩子成長的關鍵時刻。約12歲女性性徵呈現,月經來臨,情緒波動。教導女孩正向「性知識」,開明討論很重要。善變,喜怒無常,似有很多心事與秘密,女孩是比男孩提早進入青春期。男孩要學習成為男人,逞強而表現笨拙,需要成熟男士的身教,團體技巧、自學能力,需要責任感、自我肯定的訓練。團體活動對兩性的培養變得重要,但家長必須選擇取向與孩子才能相近的組織。這是兩性特質取向的實習期。男孩正義感強,勇敢,衝動,愛冒險,時刻好像充滿力量及自信,但其實大部份做事比較馬虎,缺乏秩序 。女孩辦事細緻,分析力強,專注,承擔,忍耐,觸覺敏銳,愛護弱小,但又抱團取暖。

 

發揮兩性特質, 因材施教,快樂學習,善良幸福,就是最好的教育

 

男孩與女孩這一刻的重要差異

 

青少年下半期男孩子好勝心會喚起熱情,盡情激發創造,加上邏輯思考、冒險與空間能力的優勢,成為男孩的優勝。但男孩必須找到精力與勇氣的宣洩位置,否則好容易因衝動而壞了大事,禁止不是辦法,冷靜培伴及支持最重要。女孩因細緻思維,觀察力強,記憶力強,有判斷力量,因其寬闊的學習面積,而抵銷速度不足的問題。但人際關係會影響她的能力,會因為朋友之間的事情而影響決定及情緒,家長必須小心處理界線。

 

什麼時候放手去培養子女的自理能力?

 

女孩可以在八歲,讓他們有更多話語權,但要輔助他們做決定,提供意見及支持決定。男孩可以晚一點到十二至十四歲。自理能力必須要以興趣先行,讚賞與滿足感很重要,由淺入深,自理學習是過程。教導孩子愛護自己開始,顧及家人,才推己及人,能照顧別人的人才是真正會自理的孩子,家長培伴孩子參與群體服務社會活動很重要。

 

如何突破角色障礙?

 

零至六歲以「興趣」作為突破性別固有概念切入點,無論是煮食、照顧、收拾、清潔,要切記這只是遊戲,不是孩子真正參與家務,沒有任何壓力才能產生滿足感。家長不要用既定性別來裝扮兒童,也不用刻意迴避作中性化打扮。建立兄弟姊妹與祖父母的愛護,建立健全兩、三代的家庭觀念,建立愛護與尊重親子關係。健全家庭觀念不是齊齊整整,是彼此之間努力經營的愛與關懷,互相溫柔而堅定的提醒,照顧大家尊嚴,尊重不同想法與意見,敢於帶領但不是盲目指揮,分享快樂,安慰悲傷。關係是家人,感情是死黨與閨蜜,行動與反應是隊友。

 

性別教育信條

 

我們不是為了創造性別差異而提供這些,家長只是根據他們生理的需要而作出適應,沒有任何證據證明男性與女性,長大後誰比較強大,誰比較優秀。如果你的孩子並不一樣,大家不必緊張,只要按照他的需要提供幫助就可以。這才是家長教養的核心精神,性別只是生理上的分工,與人聰明、力量、成就,一點關係也沒有。

 

養育孩子父母的角色同樣重要

 

養育孩子的分工與責任,有點像壘球及棒球的投球手與捕手的關係,眉來眼去不能直接對話,爸爸投球,媽媽是捕手,孩子就是取分的擊球手,表面上大家注意力在的擊球手身上,比賽實際勝負關鍵是在投球手及捕手,特別是捕手。教養是一門藝術,也是一場球賽,沒有固定的路線,不同時間、不同環境、不同氣質、不同性格不一樣,瞭解你孩子的差異與才能,才是最重要。

 

世上沒有「怪獸家長」,只有迎難而上的雙親

 

父母只能同心同德,拉近彼此的價值,把想法盡力求同存異,但永不抽對方後腿。當然,我們明白近年有很多單親,及同性別家長的家庭出現,家長就要同時提供兩性特質,或許要爭取更多群體活動去補充孩子發展的需要。切記,世界上沒有所謂的「怪獸家長」,只有那些試圖惜用前後矛盾、嘩眾取寵的論述,恐嚇家長,諉過於人,控制社會話語權,別有用心的意見領袖。今日看來,在她們的價值上,擁有獨立思考,可能已經是一種罪行。

 

世上沒有「怪獸家長」,只有迎難而上的雙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