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屬「兒童劇場」探源與展望(一)

文:王添強 17/4/2021

 

嬰幼兒劇場的觀眾入侵表演是 Baby Theatre 的組成部份,我們已經預備好沒有呢?

 

香港計劃要蓋第一所專屬「兒童劇場」。康樂文化事務署正就位於粉嶺,新界東文化中心興建進行咨詢工作,中心四個劇場之一就有破天荒的「兒童劇場」( Children Theatre )。故先勿論未來是否成功,設計是否恰當,是否什麼創舉。但無論如何順利,場地也要到2028年才能啟用。如果按照簡稱 LCSD 的康樂文化事務署在咨詢會說法,計劃中兒童劇場主要聚焦在「零到三歲」的「嬰幼兒」,今天出生的小朋友,開幕當日已經進入小學,可以享受日子已經失去,現在討論的一切,是否言之尚早,還是為時已晚。

 

是因為過去積極參與嬰幼兒劇場的CCDC及五感都在大埔,而使LCSD 萌發在粉嶺建「嬰幼兒劇場」,是計劃一部份,還是巧合呢?

 

放開包袱,一起為未來出謀劃策

 

不如,大家放開包袱,借文章分享一下,兒童劇場是什麼?有什麼重要原則影響兒童劇場的構思與發展呢?兒童劇場對我們未來下一代的重要性?兒童劇未來在本地的發展如何?對香港文化發展會帶來什麼影響?社會應該如何培養及儲備兒童戲劇表演精英,以便 2028年兒童劇場落成後,可以大展拳腳呢?先跟大家分享一下兒童劇場是什麼?什麼元素影響兒童劇場發展?兒童劇場的社會功能是什麼?

 

1910年巴黎的戶外戲偶演出,大家一定從照片中看到兒童的參與

 

現代「兒童劇場」是什麼?年齡段如何分工

 

現代國際觀念上的兒童劇場,一般已經不再稱兒童劇場為 Children Theatre ,而是改稱為年輕人專屬劇場 Theatre for Young Audience  ,簡稱 TYA,而華語地區多數稱為兒童及青少年劇場。以舞台服務由零至十八歲的所有年輕人,由於範圍廣闊,大部分劇場都會分段進行服務,分別是 0-33-88-1212-1515-18 等多個年齡階段。部份劇場會涵蓋全部,而每個節目會指明服務年齡段對象,有部份劇場會只服務某年齡段的觀眾。

 

兒童劇場的藝術方向十分重要

 

政府的劇場一般照顧會比較廣闊,由劇團與社會機構主領的劇場,會比較集中服務指定年齡段。我們曾到訪的西班牙 Sabadell (巴塞隆拿附近) Lasala 劇場,就是一個綜合劇場,他們主辦嬰幼兒藝術節,及製作很多嬰幼兒劇場表演,在嬰幼兒劇場界別影響巨大,但也不是只專注一方面。所以,藝術總監的帶領方向,及作品與市場平衡的功夫,就變得很重要,綜合劇場也可以有專項成就。問題是粉嶺的新界東文化中心全部由藝術總監進行藝術帶領,還是只有兒童劇場擁有藝術方向呢?

 

位於巴塞隆拿附近的Lasala劇場就是一個重視「嬰幼兒劇場」發展的綜合劇場

位於巴塞隆拿附近的Lasala劇場就是一個重視「嬰幼兒劇場」發展的綜合劇場

 

嬰幼兒劇場的專業水平很重要

 

不同年齡段由於觀眾生理結構差異,所以劇場的設計也不盡相同,例如零到三歲的孩子多數會以坐墊席地而坐,場地需要靈活多變,一百人以內,還需考慮觀眾專注力,明朗氣氛,安全感及好奇心的平衡。零至三歲只是通稱,不是指剛出生就可以馬上開始,是指嬰幼兒能坐穩在家長旁邊,幾個月大眼睛能注視事物活動與發展的時候才開始。專注嬰幼兒的劇場必須考慮有不一樣的洗手間,餵哺室及情緒安靜室,還要思考服務特殊兒童的策略。嬰幼兒劇場的藝術團隊的專業,特別是對教育及兒童心理認知的能力,比科技及設備更為重要。在歐洲一般在普通及舒適空間改建,已經可以足夠使用。LCSD 花上巨大金錢籌建專屬嬰幼兒劇場,當然可以是世界創舉,但也可能會是尾大不掉,得不償失之事。

 

幼兒戲劇與青少年戲劇的需要又有所不同

 

三至八歲幼兒時期,一般劇場會比較偏細,最後一排觀眾距離最好在十至十五米之間,約二百左右人數,平衡最佳欣賞距離與財政收入之間。八歲以前的兒童劇場,一般都不適合完全黑暗環境。座位設計要考慮孩子能否靠近家長,視野是否會受障礙。八至十八歲的年輕人,其本上可適應任何中小型劇場,十五歲以上場地要求與成人觀眾在設計上應該沒有差別。

 

1927年捷克南部比爾森就有以木偶表演為主的「專屬兒童劇場」

 

青少年劇場的教育活動顯得十分重要

 

青少年劇場的場地設計不需特別,反而是欣賞教育及藝術教育活動配備變得十分重要。兒童及青少年劇場的大堂,一般與成人觀眾劇場最大差別,就是它不是等候室,而是兒童進入戲劇世界的過渡空間,使孩子進入劇場之前能有所適應,戲劇化效果外,大堂光線充足而溫柔,使孩子預先擁有懸疑、期望及安全的情緒,同時必須兼具藝術教育及欣賞培養功能。

 

專屬兒童劇場的出現

 

專屬「兒童劇場」在東歐比較普遍,在俄羅斯則有兩類,分別是以話劇為主,及以木偶為主。記載中,兒童專屬劇場出現在1927年,位於今日捷克西南邊的比爾森 Plzen ,估計在二十世紀初,這片本來屬於奧匈帝國的領土上,應該已經流行着眾多以木偶表演為主的兒童戲劇表演,所以才能發展至專屬兒童劇場的出現。在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位於意大利北部,德國南部,這一片土地原就是現代教育的發祥地。因教育觀念的突破,而衍生兒童劇場是理所當然的事情。這樣與1904年被稱為英、美第一齣兒童劇,一個 Pantomime 的作品「小飛俠」,兩者時間上相差不遠,而英國的「小飛俠」只是兒童戲劇表演,而非專屬兒童劇場的出現。

 

俄羅斯是新建「專屬兒童劇場」最多的國家

 

兒童劇場的高速發展拜冷戰環境所促進

 

戰後因計劃經濟,蘇聯集團國家經濟復甦的確比西歐快,也受中歐文化薰陶的影響,及文化領域領導者爭奪的想法,因此建立很多大部份以木偶為主的專屬兒童劇場。冷戰開始,蘇聯經濟已經出現困難,但四十萬人應該有一兒童專屬劇場政策沒有變,可能因為關乎面子問題或其他社會因素。所以,專屬兒童劇場繼續得到發展,幾乎涵蓋所有東歐的大小城市。當中主要差異,只是英、美選擇類似音樂劇及喜鬧劇的  Pantomime ,而中歐選擇以「木偶」作為主要向兒童表演的核心。專屬兒童劇場在西方,要到七、八十年代才得到重視。

 

兒童劇場就是以兒童觀眾為主的各類表演藝術舞台

 

從以上資料,就可以得知,兒童舞台發展之初,已經涵蓋「話劇」、「木偶劇」及類似音樂劇及喜鬧劇的  Pantomime 。後來美國戰後興起「音樂劇」,當地的兒童劇風氣當然也受影響。現代兒童劇場或 TYA 的劇場,都不會只有單一藝術種類,已涵蓋廣泛的表演藝術元素。近四十年,法語地區加入「雜技」,北歐則加入大量「音樂」、「故事劇場」及「形體舞蹈」,日本及東歐加入「影子戲」元素,而東歐受捷克七十年代「多媒體」,綜合電影、媒體的風氣影響,兒童劇引入大量科藝(Art-Tech)元素,而「傳統表演藝術」也開始邁向兒童觀眾。兒童舞台已經正式蛻變,成為以兒童觀眾為主綜合各類表演藝術舞台的格局。

 

To For With By 四類參演及市場概念類型

 

下一個影響劇場設計的關鍵訊息,是劇場表演者組成情況及市場定位。以四個英文字詞作分類,分別是 ToForWithBy 等四個參與演出及面向市場的類型。To Children 就是以兒童作為市場,沒有太特定的年齡層,以家庭觀眾為核心,作最普及的娛樂及藝術節目,一般比較追求商業效應。For Children 就是專業及成人表演者,專誠以兒童觀眾需要為目標的舞台製作,重視服務社會的態度。By Children 就是由兒童表演者參與,向兒童觀眾表演,兼具兒童演員藝術教育工作及表演目標。With Children 就是由專業及成人表演者與參與培訓的兒童演員共同演出,兼具培育功能,但藝術水平的追求會比較特顯。

 

俄羅斯是新建「專屬兒童劇場」最多的國家

 

大部份兒童劇場都由其他空間改建為基礎

 

一般而言,To Children 的製作會比較追求大場地,才能平衡收入與支出預算。For Children 的製作一般比較追求年輕觀眾的參與感,場地會比較細小,以便觀眾能有更舒服的投入感覺。With By Children 的製作對排練及培訓場地的要求更明顯。兒童劇場一般不會單純只服務其中一項的參演人員類型,就好像年齡段一樣,都會盡量涵蓋兩個年齡段以上,盼望產生協同效應,過分集中反而不能造就互補效果。由於只有俄羅斯二戰後破壞嚴重,需要重建的原因與東歐改建為主不同,而西歐到七、八十年代以後才重新重視兒童劇,新建的專屬兒童劇場也不多。所以,大部份歐洲及拉丁美洲兒童劇場,都會以歷史建築物重建為基礎,無論是教堂、貨倉、電影院,怎致有室內泳池、運動場、學校,及其他藝術用途所改造的劇場。

 

不同兒童表演藝術場地也不一樣

 

木偶戲由於有杖頭、提線、布袋,視線水平不同,所以舞台高低必須能靈活調效,由於木偶的大小與真人比例不一樣,所以最後一排觀眾席與舞台的距離就會有所不同。音樂劇需要比較廣闊及大型的舞台, Pantomime 需要更多可收納機關的空間,因為一般 Pantomime 都會追求很多舞台裝置特技的配合。形體需要燈光有更靈活的安排,特別是 Side-Light ,而 Side-Light 又對參與演出的小演員容易產生危險。

 

亞洲最早的專屬兒童劇場,Puk Pupa 劇場,早在戰前已經在東京出現,這是他們今天位於東京的大樓

 

一個只有約百多座位的小劇場式「專屬兒童劇場」應該不能滿足全部目標。莫斯科奧巴卓夫兒童木偶藝術劇院,及俄羅斯西伯利亞亞拉岡兒童木偶藝術劇院,都採用一座建築內有多個不同大小兒童劇場的方法,適應各種表演。東京的 Puk Pupa 劇場及西班牙的 Topic 劇場就採用單一表演藝術品種方向,首爾鐘路兒童劇場則採用適合兒童的觀眾席,而提供廣闊的表演舞台空間去讓藝術品種自行適應,而不是一個綜合劇場中心內有一間專屬兒童劇場。

 

Topic 劇場是一個以木偶為主的劇場,但觀眾則以兒童及青少年為主。

 

花費研究一個場地,不如花費研究兒童劇場的整體生態

 

聽完以以上的資料,或許大家開始思考政府是否應該花費做一所兒童劇場的研究?還是應該花費在整體香港兒童劇場發展的顧問研究呢?如果,政府認定兒童劇場對未來香港發展非常重要,是否應該好好研究兒童劇場對整體的社會責任,對兒童發展的貢獻,與教育的配合、互補,而進行研究呢?正如東歐國家認定兒童劇場是教育的組成部分及基礎建設,兒童劇場的確需要研究,但不止於在粉嶺。

 

兒童劇場是孩子的「社交公共空間」

 

兒童劇場是兒童接觸社會的一個社交公共空間,孩子在場地內,與其他小朋友共同面對相同課題,而感染彼此的心理反應。由於兒童的同理心敏感度特別高,所以他們可以體會其他在場兒童的心思與想法,而無需與其他兒童作出面對面討論與交流。就好像在遊樂場當中,兒童無需與其他小朋友先作認識與交往,就能夠彼此共同玩耍一樣,這就是他們的本能。所以,兒童劇場是孩子的社會公共空間概念,遠比成人劇場成功。

 

兒童劇場涵蓋零至十八歲,香港第一所專屬兒童劇場以嬰幼兒為主,數據在那裏呢?

 

兒童劇場是一個「成長過渡空間」

 

由於孩子不是另一種人,只是人類的一個階段,由被照顧者過渡成為獨立的人,所以這個過渡空間與歷程,對孩子很重要,對於世界發展也十分重要,因為這裏是所有人作為人之先的一個重要活動地方。劇場、學校與遊樂場都是孩子過渡人生的重要地方,而學校比較注重傳遞知識及傳承文化,遊樂場比較重視孩子的舒緩與情緒發洩,劇場則是一個輕鬆環境中討論嚴肅課題的空間。學校管智識,遊樂場管身體,劇場則成為兒童心靈殿堂。這也是為什麼北歐,這四十年兒童劇場發展迅速冒升的原因。兒童劇場更適合幫助孩子從安全的家庭環境,過渡進入危險現實環境的一個空間,讓孩子擁有防備危險的意識,而不需要直接面對世界的真正危險。

 

兒童劇場是兩代的「心靈溝通橋樑」

 

兒童劇大部份由家長帶領兒童欣賞,或由老師帶領學生共同觀看。很大部份 For Children By With Children 的製作,成人與兒童都會各自對戲劇內容有所感悟,就像明日藝術教育機構的「狐狸孵蛋」及「我想要愛」中飲泣流淚的家長絕對不比兒童少,這種感動會增加兩代之間的溝通,並且會使他們彼此之間,有更大的諒解及接納。所以,西方一直強調兒童劇場是和解代溝的重要社會建設。

 

兒童劇場是「社會階層上下流動的建制」

 

有去過東歐兒童劇場及藝術節訪問的朋友,都會知道當地有很多學生購票專場的安排,香港朋友經常誤解為這是市場策略,其實這是一個社會及福利政策。通過學校集體購票的低廉價錢,讓低下層的兒童可以通過學校渠道,集體去欣賞舞台作品,從而讓他們與中產階級及以上人士的孩子,在沒有分別與距離的共同環境下,進行思想與心靈接觸,讓他們彼此之間打破隔膜,接受對方,為未來建立更和諧社會做準備。還記得荃灣大會堂上演「比比的煩惱」,一間幼稚園與一間特殊學校同場,讓我親眼目睹幼兒對特殊年輕人當場衍生的體諒與接納,這是兒童劇場舞台內容外的重要社會功能。

 

羅馬尼亞 Tandarica 劇場是由電影院改建的專屬兒童劇場

羅馬尼亞 Tandarica 劇場是由電影院改建的專屬兒童劇場

 

兒童劇場不應只期望是戲劇市場拓展策略

 

西方從來沒有視兒童劇場是戲劇發展的市場策略工具,也沒有視兒童劇場成為觀看成人舞台節目的預備班。如果我們相信兒童劇場只是讓兒童習慣上劇場的話,我們真的距離世界兒童劇場發展的正確方向太遠了。現在 LCSD 使人驚訝的舉措,就是把這個兒童劇場顧問報告,交給一間沒有太多接觸兒童經驗,從來沒有嬰幼兒、幼兒、兒童、青少年教育界認受性的大型藝術團隊「進念」去處理。

 

希望專屬兒童劇場不會最終變成得物無所用

 

「進念」的教育觀點與兒童心理認識,從來沒有太多主流教育科學根據,而且偏向極端,與香港教育界的先進想法明顯格格不入,這樣的情況實在使人憂慮。加上這一輪的咨詢,LCSD的表現似政策說明多於選項提供,使人更加猜測政府的用意及目的。現在不是不滿的時候,只能盡力提出意見,補充不足,以免咨詢帶偏社會的方向,最終導致「得物無所用」的情況。

 

下一篇文章,與大家分享「兒童劇場」的其他配套教育裝備,培育孩子與兒童劇表演專材需要注意的事情,還有探索兒童劇未來的發展展望。

 

「專屬兒童劇場」是兒童觀眾,還是藝術家的呢?

 

相關文章/連結

 專屬「兒童劇場」探源與展望(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