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添強] 30/1/2020
如何引導零到八歲的孩子呢?
或許,嘗試從不同年齡段最關鍵的「感覺」與「知覺」位置同時入手,以戲劇與遊戲做好預防,減少嬰幼兒負面能量發展,應對及安撫小朋友情緒控制,並且刺激他們的「行為」與「思考」,引導「智力」及「人格」的成長。
零至一歲
這個年齡段「安全感」最重要,嬰幼兒在安全感覺下才能放鬆探索世界,家長要讓孩子知道「我就在身邊」,他們就會安心。抱著寶寶,邊說「媽媽好幸福」,邊撫摸寶寶的手腳。
一些有用小玩意:點點愛
手機收集適合兒童的音樂,一邊播一邊共同哼着音符,一邊輕力如彈鋼琴般,彈指之間點觸嬰幼兒不同身體部位,特別是手、腳等位置,每一小段落音樂只觸碰一部位,例如碰手之後,在音樂分段期間向小朋友溫柔地説:「手手真可愛」,家長也可用面頰及鼻子親親小朋友不同部位。
家長告訴他「你可以放心喔,我在附近」,嬰幼兒就能睡得很香。跟孩子午睡,並對他說「我一直都在你身邊喔!」睡醒哭泣時,最先到達是溫柔的聲音,告訴他「媽媽在這裡,在這裡!」
一些有用小玩意:唱歌仔、動手仔
家長收集兒歌,邊播放邊親自和唱,同時用手拖拉着小朋友的雙手,做出輕觸而溫柔的動作,眼神非常重要,每段唱完之後,家長都要跟小朋友説:「媽媽喜歡你」、「好愛你」等。
家長用大巾抱著他,輕聲對孩子說「我在你身邊喔!」,對孩子說「我好愛你」,並仔細看著他的表情。用家長的表情告訴孩子的愛意。
一些有用小玩意:躲貓貓
用手掩面,之後給孩子看到打開手後的不同表情的臉部,表情變化越多越好,轉換表情時還要加入聲音,動作最初不要太快,聲音不要太大,慢慢可以加快,聲音可以變複雜,最後變句子,例如:媽媽很愛你、寶寶開心嗎?
月齡漸長,寶寶哭鬧時,一邊輕輕拍著他的背,一邊放鬆地對他說,「不用擔心喔!」安靜與舒緩後,才講述道理,但不用「不可以」,多用「媽媽喜歡你這樣⋯」。
一些有用小玩意:牙牙學語
家長與小朋友一起外出,遇到看到每事每物,都用完整句子,簡潔而帶感情地介紹,例如:天空很藍、白雲很柔軟(但不要讓嬰幼兒直看太陽方向),前面有很美麗的大樹,快到有很多匆匆忙忙叔叔姨姨的地鐵站啦,街市有寶寶喜歡的食物,切記不要用嬰兒語,語氣要平靜而愉快。
一至二歲
「好奇心」是這年齡段最大特色,家長要認真面對孩子需要,溫柔、簡潔但不要長篇大論地告訴他那些是什麼?刺激他們求知欲發展。用「你做到了呢!」來鼓勵,家長用鬆弛面對孩子失敗,讓 1 至 2 歲的孩子自信面對挑戰之同時,按自己能力進行發展。
一些有用小玩意:小騎士
鼓勵小朋友騎在地上爬行的爸爸肩膀上,媽媽輕輕用雙手攙扶着孩子保持他的平衡,用溫柔與慢動作,使小朋友在這個冒險時刻,探索世界,享受自身在當中的快樂。
不要說「不可以」,要用「爸爸媽媽喜歡你這樣」,用「你做到了呢!」來激發孩子的幹勁。不是說「不要跌到!」,而是說「要小心喔!」。不是說「不行!」,而是改用「如果⋯會有點痛哦!」、「如果⋯會燙喔!」。但如果孩子還是明知故犯,只說:「下次,要小心燙到呀!」。
一些有用小玩意:嗡嗡嗡小蜜蜂
小蜜蜂嗡嗡嗡,飛到西飛到東,一二三四五,東南西北中,五隻蜜蜂嗡嗡嗡,飛到⋯。家長一邊歌謠,一邊玩數手指遊戲,每次歌謠完結的時候,扮演小蜜蜂的手指尖停在不同位置上,例如嬰幼兒的身體或物件上,並且要唸出名稱。但當面對不應該觸踫的物件,就告訴他們「要小心喔!」、「如果⋯會有點痛哦!」、「如果⋯會燙喔!」,家長指尖就抽走轉向不觸摸這東西。
當小朋友遇上錯敗時,用舒緩的表情與動作向小朋友傳達「我懂妳的心情!」用說話向嬰幼兒表示認同,強調爸爸、媽媽小時候也是一樣,「要小心喔!」
一些有用小玩意:全身按摩
每次起床的時候,家長都用雙手輕輕為小朋友按摩。按摩到不同部位的時候,就告訴嬰幼兒這些部位的名稱。家長也牽着嬰幼兒的雙手,假裝為家長按摩,每次按摩完一個部份之後,家長就在微笑下告訴小朋友,這個部份⋯好舒服,感謝小朋友的幫忙。乾燥天氣可以加入潤膚霜,流感高峰期則用防敏洗手液,一邊按摩一邊清潔、按摩。
鼓勵孩子指示好奇的東西,可以用眼而不用觸摸。小心關注他們的好奇東西,用說話確實回應孩子的「指指點點」,容許小朋友觸摸由你交給他,屬於衛生及安全的東西(例如:原個檸檬、積木、冰塊、毛巾、毛公仔等),刺激他的觸覺發育,並對孩子說「你發現了⋯就是這樣的⋯呢!」。
一些有用小玩意:小火車
當小朋友開始學習行路的時候,家長可以降低身段,讓小朋友拉着你們的衣服做小火車一起行走,或拉着嬰兒車慢慢前行,家長在行走的時候發出火車的氣笛聲,或火車經過路軌的聲音。更重要的是要描述與小朋友扮演火車時途經的不同地方,用說話好好描述,使小朋友學習注意、觀察周圍的環境,當小朋友停下關注一件事物的時候,就說到站了,要在旁好好等候,加以協助描述,使幼兒把關注時間拖長。這樣做,才能使小朋友在不削弱分散注意能力之同時,而能延長孩子專注時間。因為專注力越長,同時分散度越廣闊,對小朋友建立觀察力與注意力,很有幫助,對未來智能發展很有利。
二至三歲
告訴孩子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讓她了解周遭事物。因為他們自我意識特別強大,這一刻最期望冒險,測試自己的能力。當然,這是適合的時候,家長與小朋友一起分享繪本故事,在真實世界與書本世界之中,分頭冒險。
一些有用小玩意:填滿小盒子
家長用一個非常有趣的軟盒子,鼓勵小朋友玩一個收集共同物件的遊戲,例如今次收集毛公仔,下次玩具車等。之後,幼兒可以協助媽媽在收晾曬衣裳的時候,收集不同的衣物,通過這個過程讓小朋友學習收拾物件的習慣。
用「原來是這樣啊!」來接納 2 至 3 歲孩子對事情不太理解的焦躁情緒。當孩子哭著做出無理要求時,輕拍他,並表示你的理解,等待情緒舒緩後才用溫柔而堅定的語氣跟他們說出,「情況是這樣的」、「可以有其他方法嗎?」
一些有用小玩意:糖果飛走了
家長其中一隻握有小糖果,讓小朋友從兩隻緊握的手中,猜猜小糖果在哪裡?家長要想盡辦法矇騙小朋友,讓他以為糖果在這一隻手但原來不是,甚至兩隻手都沒有小糖果,告訴他小糖果飛走了,小糖果之後回來了,讓小朋友學習失去及重獲時的情緒感覺。
當孩子說「我要自己做!」而且很專注時,請無聲地在一旁守護他。當孩子因為做不好而哭泣時,問他「要幫忙嗎?」「要换我來做嗎?」。
一些有用小玩意:找物件
請小朋友合上眼睛一回,家長把小朋友喜愛的小玩意收藏在一些秘密的地方,讓小朋友努力去尋找,如果成功就用輕拍的方式來鼓勵,如果失敗,問他「要幫忙嗎?」「要换我來做嗎?」。
對於孩子鬧別扭,大聲說:「我就是要這樣!」的時候,請以理解與擁抱先讓他平静下来,碰到孩子很不聽話的時期,家長就要先調適自己心情,從容面對,等他們情緒平復後,才平靜地向小朋友解釋問題與原因。
一隻青蛙一張咀,兩隻眼睛四條腿,撲通一聲跳下水,⋯(好痛、開心、想哭、大笑等)。每次當念完「仆通一聲跳落水」之後,就唸出一個情緒名詞,並且做出表情與動作。先是家長唸出情緒,孩子做動作,之後可以有孩子唸,家長做動作,最後可以作為比賽。當然家長的職責不是要勝過孩子,只是通過比賽的情緒,刺激他的表演慾。通過過程讓小朋友理解情緒的名詞,與情緒實際表現的異同。
三至四歲
用「該怎麼辦呢?」來幫助 3 至 4 歲孩子思考。更要讓成就感,推動孩子進步,適時鼓勵,適時伸手幫助,容許他們多多嘗試,才是關鍵。
一些有用小玩意:剪剪貼貼
家長陪伴幼兒學習使用剪刀,給孩子好些顏色紙,及家長預先剪好一些幾何圖案(三角、正方、長方、長條、圓形等等),鼓勵幼兒用剪刀自行剪裁形狀色紙。家長與孩子共同併貼畫作。家長切記不能直接參與,只從旁鼓勵,孩子使用已有的圖形作啟發自行完成剪紙,放鬆地練習克服控制剪刀的小肌肉。這是小朋友練習忍耐力、專注力,自信心的重要行為學習。
當孩子說「我要自己做」時,就答應他,並讓他做到最後。問孩子「你要怎麼做呢?」讓他學著自己解決問題,就算因此工作會比以前花更多時間,所花費的時間,對於孩子成長而言,絕對是有利的投資。
一些有用小玩意:排隊的東西
讓小朋友從玩具籃上把小玩具一個一個取出,在衛生的地板上排列,排列之後每一件物件都唸出他的名字。等小朋友完成一系列長長的物件接龍,又能唸出當中所有名字的時候,家長就用鼓掌及說話讚揚的方法作出鼓勵,這是一個鼓勵小朋友獨自專注完成事物的過程。
用「要怎麼做呢?」來讓孩子思考負起責任的方法。當孩子哭著說「我不會」時,問孩子「你希望我怎麼做呢?」。千萬不要在孩子考慮放棄的時候就接受他的放棄,應該鼓勵他用另外一個途徑去完成,目的不在於要讓孩子真正解決問題,而是要讓孩子擁有解決問題另一選擇的思考準備。
一些有用小玩意:認聲音、認顏色
媽媽可以在電腦上預備一些有畫面的聲音,之後給孩子及爸爸聽,通過猜測增加他們的好奇,之後可以放咉畫面告訴他們答案,經過練習後,只聽聲音,進行猜測比賽,目的不在於要學生對聲音的認識,只是學習不斷嘗試,不要放棄。爸爸在比賽的身份,只是一種造成緊張氣氛的對手,不是要與孩子真正比賽。也可以進一步學習不同顏色的名稱,之後給他不同美術作品畫面,請小朋友在當中認出各種不同顏色。當然,也可以通過與爸爸的比賽的氣氛,建立不放棄的態度。
遇上事情,可以問孩子「這樣啊!然後呢?」讓他們自己思考解決步驟。之後,家長協助整理記錄解決步驟,不經意地與他們重溫。
一些有用小玩意:神奇的福袋
家長把多件小玩具放在密封的袋來,請小朋友用手去觸摸,猜測裏面的是什麼東西。首先,是孩子預先看到所有放入袋內的東西,才用觸摸去猜測每件是什麼。熟練之後,孩子不會看到放入什麼東西,純粹用觸摸猜測每一件物件是什麼。當然也可以通過比賽,來增加遊戲的趣味及氣氛。
四至五歲
三歲至四歲的時候,是小朋友遇上真實困難的時候之後如何解決,到四歲及五歲就可以進行預設問題的思考,例如看到新聞及繪本上邊主角面對的問題,家長可以問孩子你要怎麼做呢?培養他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培養他們自己看繪本的習慣,多與孩子共同扮演繪本中情節,並且共同發掘不同職業與人物的行為,面對不同問題時的解決辦法。
一些有用小玩意:生活扮演
家長可以與小朋友共同進行生活扮演,可以用抽籤或孩子自行選擇的辦法決定扮演的環境,之後共同製作小道具及服飾,扮演不同的生活片段,例如:超市、醫院等。如孩子只喜歡扮演某一些環境或角色,家長可以改遊戲規則為抽籤,目的是擴闊孩子的生活面貌。
繪本唸故事時,可以停一下,問孩子「接下來該做什麼呢?」,培養孩子的預測能力,讓 4 至 5 歲孩子習慣思考。在唸故事時,多注意用「何時?」「在哪裡?」的應用,通過孩子喜歡猜測答案的成長階段,促使孩子為解決問題採取實際想法與行動。
一些有用小玩意:奇怪的結局
這個時候,幼兒很喜歡下一步,家長講故事時可以在轉折位置停下來,一起創作新奇、古怪的情節與結局。家長不要介意小朋友的想法是多麼古怪,反而是追問這些古怪事物的下一步,思考下一步正是這個遊戲的重要目的,不是擁有完美的答案,乃是有不斷思考,決心解決下一步的態度。
當孩子吵著說「買給我」時,跟他討論物品有什麼優點,為何有此需要,並且開始與他們約定一起儲蓄,需要一些時間才能獲得,並讓他學會忍耐。如果孩子不願意離開公園及遊樂場回家,跟他約好「再玩五次!如五次後不走,多少時間內不能再回來玩。」「我們五分鐘後就要走啦!」但語氣必須溫柔而堅定。
一些有用小玩意:相同與不同的文字
家長在路邊步行的時候,注意在社區上所有標示的文字,例如:路牌、招牌、廣告等。發現當中不同文字上相同而不同的地方,刻意向孩子指出及說明,例如相同的部首,及相同的發音。英文方面,句子之間有很多相同的與不同的連結,目的是訓練孩子的觀察,分析,及分類判斷的能力。
當家長有更重要工作時候,不要直接拒絕孩子的請求。告訴他「你要媽媽看啊?等我一下,可以嗎?」平時家長回應小朋友的時間,也嘗試學習慢一拍、等一下的小習慣,不要讓小朋友平時生活有馬上靈驗的習慣,但等候時間不要太長只能是數秒至一分鐘之間,目的不在拖延,只是要養成孩子不是什麼事情都可以有馬上獲得的經驗。有了這些訓練,家長真的面對緊急工作,重要工作的時候,就會減輕不能馬上回應,有機會出現衝突的壓力。
一些有用小玩意:提示猜物件
家長通過描述,讓孩子猜測物件是什麼。孩子首先抽出物件圖片卡給家長,家長按照物件的顏色、用途、形狀及分類向小朋友作出提示。之後,可以有家長抽卡,交小朋友提示,讓家長猜測。
五至六歲
跟孩子說謝謝,培養他們體貼溫柔的個性,用新聞「訊息」的真實溫暖故事,來培養 5 至 6 歲孩子的體貼心、同情心。這個年齡段,要多多分享友誼主題的繪本故事。
一些有用小玩意:猜動作
家長做動作,讓小朋友猜測是什麼事情,什麼物件,什麼動物。孩子首先抽出物件圖片卡給家長,家長按照物件、事情、動物做動作給孩子猜測。之後,可以有家長抽卡,交小朋友做動作,讓家長猜測。
孩子把房間整理乾淨後,不要說「你好棒!」而是說「這樣好舒服喔!」如果孩子欺負朋友,要傳達「我很傷心」的訊息給他。
一些有用小玩意:玩偶劇場
家長利用家中的玩偶及毛公仔,與小朋友一起扮演不同的冒險故事與生活片段。家長可以預先寫下各種生活片段及冒險故事經歷,再把紙條交由孩子抽籤,之後作扮演之用。家長在扮演的時候主要是配合,應該把整個扮演的主動權,交由孩子操控。家長從旁以玩偶扮演懷疑、恐懼、憂慮及跟從的角色便已經足夠。生活片段及冒險經歷,可以由繪本中抄下。
當孩子會計算時,不要說「你好聰明!」而是說「你會算了呢!」不要過分興奮地加入大量數學學習活動,而是在日常生活中讓孩子計算,如果要加入比賽元素也不用特別禮讓孩子,只要大人用正常數手指方法,自然會與小朋友有勝有負,對男孩特別重要。
一些有用小玩意:多與小
生活上鼓勵小朋友數數,學習多與少的關係,例如兩邊草地那一邊的樹木比較多,茶杯上的檸檬有多少片?在草地上啄食的小鳥有多少隻?不用走近而是要用眼,用手指去計算,不是要求有準確的答案,而是要有數算的經歷。
當孩子會自願跟別人打招呼,對他說「我好高興,你會與這樣!」培養他與人交往的能力。孩子不說他在幼稚園裡發生什麼事,不用緊張,不要壓力追問。改問他今天上課開心嗎?午餐好吃嗎?今天那一個遊戲最好玩?用玩偶玩扮演「一起上學去」,但家長錯漏百出,引發他糾正,從而說出自己在學校的情況。
一些有用小玩意:影子遊戲
用繪本角色的側影作為藍本,用紙把角色側面剪成紙影,就是影子的製作。把影子剪好後貼在鉛筆頭上,通過手機的燈光,投射在布料上就成為影子戲。家長與孩子用影子即興進行扮演角色相遇的遊戲。小朋友非常有趣,見到真人的時候,未必敢於說話,但通過影子與陌生角色見面與說話,內容就會變得非常豐富。通過這種練習,讓小朋友面對陌生人的時候,擁有應對的經驗。
六至八歲
讓孩子知道爸爸媽媽永遠支持他,建立自我肯定感。用「愛的訊息」,來建立 6 至 8 歲孩子的自我肯定感。鼓勵孩子說出喜愛的東西,善長什麼?家長用接納的態度,去發掘孩子的特質。
一些有用小玩意:猜啞謎
家長在網絡上下載大量啞謎,與孩子一起玩遊戲,猜對的時候家長給孩子一個大大的擁抱,猜錯的時候給他鼓勵,在當中遇到挫敗流淚,家長給他好好的安慰。情緒的表現與舒緩,對兒童情緒管理十分重要。
父母願意說「謝謝」,才能教出溫柔、體貼的孩子。對孩子說「我永遠站在你這邊」,無論孩子犯錯或成績退步,與孩子共同想辦法如何改善,讓他感到安心,通過家長的支持,重拾信心,改善自我,挑戰自我。
一些有用小玩意:接龍
家長可以與小朋友一起玩故事接龍遊戲,又可以玩單字接龍,就是每次每人只能說一個字,組成句子及一些合理的詞句。每次成功組成一個句子,大家要一起齊聲說謝謝,及進行擁抱。目的是要訓練孩子,共同完成及互相支持的精神。
當孩子哭鬧不休時,就替代他說出「你很生氣吧!」「你很傷心吧!」。等待孩子情緒回復平靜後,家長用同理心說出自己成長也是如此,找出孩子生氣的原因,而不是追究生氣的態度是否不好。家長說「你很努力呢!」用讚賞去肯定孩子的努力,以此刺激孩子奮發向上的決心。
一些有用小玩意:問答遊戲
家長可以在網上下載有很多生活常識問答遊戲的問題,例如所在地方之最的問題。網絡上有一個叫香港之最的網站非常有趣,網站記載關於香港的最多、最大、最少、最長、最闊、最年代久遠的事物。當孩子情緒波動平復之後,可以先玩這個問答遊戲,讓小朋友先調動起理性思維,才進行之前引起情緒出現問題的解決思考。
多用擁抱去接受自己孩子,並對他說「我最愛你」,讓他感受真實的喜悅。無論孩子表現良好或表現失敗的時候,家長的愛永遠在孩子身上。我們鼓勵成長、鼓勵前進、鼓勵進步,但絕對不會因為他們沒有達到目標,就失去了你的愛。愛不是寵壞,愛是孩子轉折、重建的力量。
一些有用小玩意:畫面譜
家長在自己的面前放上一張透明膠片,請小朋友在透明膠片上畫出爸爸媽媽的人像,之後可以交換進行。這個遊戲的目的,不是美術的操練,是通過遊戲,讓家長與小朋友有無比親近的距離。
後話
「愛」、「因才施教」、「寬恕」,永遠是解決親子問題的無敵武器,永遠沒有太多、太少、太遲的情況。當我三年班的時候,成績遇上極大的困難,很愛我的姑母馬上介入,沒有放棄我及責罵我,馬上建議我的父母採取措施,改變我的學習環境,首先從比較注重成績的天主教小學轉到一間比較務實的小學。目的是讓比較寬鬆的環境,重拾我學習的信心。之後,英文老師體貼地接納我用繪畫來輔助學習英文,加上後來美術老師的循循善誘,自信心加上主動學習態度獲得重建,我才得以有今天的發展。記著,這事發生在六十年代。沒有孩子會甘心放棄自己,只因他們盡了最大努力也沒法達到父母過高的期望,才開始放棄。
不同的時候給孩子不同的需要,這就是家長的天職,永遠沒有太多、太少或太遲。
參考及延伸閱讀的書籍:
~歡迎友善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