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添強] 9/1/2020
A、前言
1、兒童劇是什麼?
兒童劇是 Theatre 不是 Drama ,就是給所有十八歲以下欣賞的舞台表演總稱, Theatre for Young Audience (TYA) ,給年輕人欣賞的劇場及節目。
有一些 TYA 工作者認為:
-兒童劇是一個手電筒,給他們探索自己想要看的事物。
-兒童劇是一顆種子,藏在他們心靈,等待成長需要時發芽。
-兒童劇是一把工具,助他們打開人生百寶箱,製作自己想要的東西。
-兒童劇是一封寄給他們未來的信,陪伴他們面對將來要發生的問題。
2、香港 TYA 歷史
香港兒童劇的專業舞台參與由中英劇團帶動,之後海豹劇團、香港話劇團、藝穗會、赫墾坊等相繼加入,九十年代初明日劇團成為第一個專演兒童劇的本地藝團。今天,我們有大細路劇團、嘩啦啦、香港兒童音樂劇團、偶有佳作、奇想偶戲劇團、香港五感感知教育劇場、一路青空、香港戲劇工程、希戲劇場、樂現劇場、故事音樂實驗室、小莎翁、Showmates、稻田身體劇場等專注 TYA 的藝團相繼加入,行業壯大,多元發展,服務年齡層寬廣,百花齊放。
但如果算上香港學校、業餘戲劇及社會服務的 TYA,則需要加入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前後的基督教青年會 YMCA ,五、六十年代的小童群益會及眾多遍佈港九中小學校的劇社。
3、或許是時候我們要開始討論 TYA 的專業分齡服務的不同發展,劇本創作,表演手法、形式、概念及觀眾心理等了。
B、討論問題與我個人的想法
一、《達拉的故事 Dallae’s Story》(韓國) 片段觀看後
a、製作介紹連結: http://sanalive.co.kr/?us_portfolio=dallae-story
http://www.sanalive.co.kr/Dallaestory-E.pdf
b、問題與想法:
1、兒童及青少年劇 (TYA )是否可以有悲劇劇種呢?從「達拉的故事」中是否獲得啟發?
答:帶有對未來成長深刻思考及艱澀探索的東西,基本對年輕觀眾未來更為需要,因為年輕人正要面對艱辛的未來。所以世界潮流中,悲劇從來沒有在 TYA 中缺席。「達拉的故事」用象徵、對比、寓言、疏導、循序漸進、重複而逐漸放大等手段,這些正是兒童劇常用手段,去跟兒童觀眾分享情感內容,加上擁有希望啟發的出路。無論悲傷、負面情緒、深奥、艱澀及難於啟齒的題目都能與年輕人分享。
2、有什麼兒童文學及劇場手法,能減輕兒童觀眾的情緒,並且使小朋友能面對觀眾情緒的反應?
答:不以說話言傳,通過抽象動作與畫面使年輕人印象深刻,並且通過抽象來激活左腦的理性思維,吸引的動作及象徵元素刺激想像力,通過年輕觀眾接受角色的遭遇,勾起同理心,是 TYA 使悲傷與負面情緒減退以至消失,而感動還能保存的方法。同理心使兒童不孤單,想像力給他們擁有賦權力量,對未來充滿期盼、興奮、希望與鬥志。兒童劇團因此就可以創作悲劇。
3、兒童劇悲劇的文本應該如何落筆呢?
答:兒童劇編劇應該以兒童發展心理的需要為核心,戲劇故事中要有可供孩子認同的角色,作為觀眾投入對象,而情節是兒童生活經驗所能觸及或帶來比對與啟發,當中訊息對他們未來產生極為重要的幫助、帶領及影響。兒童必須是在劇場悲慘生活中,有光明與希望的出路。一般七、八歲以上的年輕人觀眾才適合觀賞悲劇,而演出也必須通過象徴元素,使年輕人從中共同克服負面情緒,而不是使觀劇留下恐懼與陰影。否則對於兒童來講,劇場給他們面對的未來,就是沒有希望的悲慘世界,對兒童產生不良及負面影響。
二、《東方戲偶 Maravillas de oriente 》(西班牙) 片段觀看後
a、製作介紹連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e6oMtMPKfA
https://www.corraldealcala.com/es/uploads/documentos/maravillasdeoriente.pdf
b、問題與想法:
1、中國古代說書與西方吟唱詩人,都是講故事與戲偶、皮影結合,西方以此作為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兒童劇表演手法發展的起點,而多於使用傳統的話劇及舞台劇?為什麼呢?為什麼這種街頭表演方法被認定適合兒童觀眾呢?這種劇種有什麼地方吸引兒童呢?在此劇中,是否有啟示?
答:最初,街頭木偶劇場的表演方式,小偶放大動作,加上明快節奏、變化多端、古怪搞笑及幽默的語氣,十分吸引一眾「圍觀心態」的兒童觀眾。當然,兒童劇界逐漸發現年輕人不單止是圍觀群眾,因為年輕觀眾在劇場內會投入角色,與角色一起經歷故事所發生的事情,因此後來才衍生模仿吟唱詩人的故事劇場風格。
2、這些表演手法,文本重要嗎?如何開展呢?
答:故事劇場就是有人的旁白,戲偶與人混合的扮演,加上音樂氣氛的投入,正就是西方吟唱詩人及亞洲傳統戲偶的表演手法,雖然有即興部分,但文字藍本十分重要。文本可以直接從童話故事及兒童文學吸收養分,所以能繼承千年童話的吸引力,加上兒童觀眾會自行把片段組合成內容,自行編輯自己的故事,都能給年輕觀眾新鮮的啟發。故事劇場表演以旁白、扮演及氣氛音效組成,文字指導本是串聯旁白、氣氛與戲偶的關鍵,文字影響自然更大,更加重要。
3、故事劇場加上戲偶, 是六十至九十年代東歐以至影響世界各地的重要兒童表演方式,這個發展現象,對中國兒童劇發展,有什麼參考價值?文本編寫,應該如何開始呢?
答:中國內地兒童劇就算應用木偶與皮影,也在走以「戲偶代替真人」的現代劇場的寫實主羲風格,近年更多模仿百老匯「獅子王」的大木偶音樂劇。反而很少探索及研究上世紀二十年代西方兒童劇草創時期,木偶、皮影、故事劇場的原始氣質,當中如何受到年輕觀眾欣賞與歡迎的原因。其實中華傳統千年以前,也是說唱故事戲偶,從川劇幫腔,到韓國、越南的戲偶表演也有我們的中原遺風,可以看到一組人玩樂器,一組人唱故事,一組人表演戲偶故事劇場的確吸引。所以向古老傳統表演作元素研究,可能會找到新的表演出路。文本應該在旁白的秀麗與風趣,角色的親切投入度,氣氛描述,情感豐富開始。
三、《乖乖三頭龍》(台灣+奧地利) 片段觀看後
a、製作介紹連結:http://www.9s.org.tw/download/dragon_leopold.pdf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bdLeUtWwOU
b、問題與想法:
1、形象生動、容易吸收,攪笑好玩,在進入角色與抽離講故事之間,這樣的劇場對兒童及青少年劇場發展趨勢,有十分重要啟示!為什麼兒童劇不是傳統話劇及舞台劇呢?
答:故事劇場是歐洲及加拿大六十至九十年代表最普遍的形式,當中片段化及碎片化的表現,與兒童觀眾遊玩習慣及欣賞心理碎片化時鐘很近似,也與他們專注力短暫斷裂的行為模式很吻合。間歇休息之後,又很快可以從新接合以上的情緒,年輕人需要段落中的休息位置,抽離年輕觀眾情緒,又不會失去連貫性,才能使他們休息一會,迅速重新回復原來應有專注狀態。所以,段落分明,在間場中抽離,是 TYA 的常態。就算是 TYA 悲劇也會有生動、攪笑的間幕作為感情戲份的調味劑。傳統舞台劇一戲到底,堅持情緒,悲傷、恐懼、挫敗、高潮、完結入戲太深、太長,對年輕人來說,未必吃得消,加上注意力也不一定能堅持這麼長。現實中,當然會有很喜歡長篇戲劇的小朋友,可以堅持很久,但畢竟是少數。
2、故事加上戲偶,文本如何編寫與呈現呢?與傳統真人演出的話劇文本有什麼分別呢?
答:加入戲偶的故事劇場,文本必需考慮到戲偶動作及角色在兩者之間的交錯關係,就是可以人與偶結合成一個角色,人偶之間可以是分離的兩個角色,也可以是一個角色的兩個性格、兩個時刻的相同角色(年輕與老年的自己相遇),更可以是人偶兩者之間有控制及被控制的矛盾、鬥爭關係,當然也可能由多隻大小不同的偶組成一個角色,一個演員可以分別操控多隻戲偶,扮演多個角色。所以,編寫時就要考慮到這些情況。
3、這種兒童劇的故事劇場,跟布萊希特及古希臘的史詩劇場有又什麼分別呢?三者之間,在美感距離上,對他們各自的觀眾又有什麼意義呢?
答:演員在觀眾面前進入角色,離與合之間會產生投入、反思及圍觀的美感距離效果。因為孩子欣賞劇場時會偏向投入角色,處理不善會過分投入一個角色的負面情緒,會讓兒童在認同角色情緒上有過大波動與壓力。故事劇場表演時,多是短暫進入角色,與及時抽離、拉遠,使孩子投入角色之同時,擁有安全距離。年輕人因此不會因投入,而過分產生負面情緒。負面情緒處理不當,會衍生出長遠影響發展的負面性格。這也是東歐兒童藝術劇院,在六十年代開始發展故事劇場而非話劇,而且能普及到世界各地的原因。故事劇場效果應該與布萊希特與古希臘史詩劇場間離效果相近,但對年輕人的觀眾世界,特別生效。
四、《四季 Four Seasons》(日本) 片段觀看後
a、製作介紹連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5tWNhCUiDw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IvPYqeLL-U
b、問題與想法:
1、沒有語言是國際化巡迴的基本條件,為什麼會發展成一種表演方式?這些方式與兒童欣賞欣賞戲劇又有什麼關係呢?
答:最初兒童劇沒有語言的發展,確實是基於巡迴及外銷演出的需要,後來劇場工作者發現原來兒童欣賞節目是會用身心靈全方位開放的方法來瞭解,所以他們的明白內容不是語言為基礎,反而是他眼睛、心思、感覺的全面感覺來評估,所以沒有語言他們可能理解得更多,由於沒語言,孩子更專注,想像力的衝擊更大。
2、沒有語言的演出,最初只是為市場及生存,特別眾多國家語言的歐洲,為什麼後來成了重要創作方式,這種演出對兒童有什麼意義呢?
答:因為沒有語言的創作,演員反而需要運用全身的表現去跟兒童溝通,與孩子理解事物的情況吻合。其實兒童欣賞戲劇之後,他們會用他們的方法來編輯及理解。很多時候,成人心目中以為兒童不明白,其實他們可能是明白的,只是不會用語言回覆家長的提問,沒有語言的表演大家一樣需要猜測,於是家長就不會以為自己明白而兒童不明白,事實上理解無語言作品的敏銳度,兒童超越成人能力。所以沒有語言的兒童舞台作品,在外國特別受年輕觀眾歡迎。在華人社會之所以沒有語言的舞台作品,沒有這麼受歡迎的原因,因為負責購票的成人本身對沒有語言說明,存在灰色地帶、感到沒有標準答案心思就會產生壓力,或不完全明白的事物內容就會產生疑慮,加上成人對沒有語言的表演基本上不及年輕人敏銳所致。所以,深奧、艱澀的內容,其實年輕人是明白的,只是成人自己擔心弄錯當中意思,所以才在購票時卻步。還有,TYA 作品對年輕人的作用,很多時候要在多年之後,才顯露出來,家長未必能及時察覺。
3、沒有語言的表演,文本用什麼方式寫?為什麼很多西方行家說,這類演出比有台詞的兒童劇,文本是否更重要,或不重要呢?
答:沒有語言的作品,文本的重要性更大,因為通過文字讓參與創作的人,對作品有一個整全訊息,對情緒、動作、感覺的瞭解更統一,所以感情與秀麗描述,豐富的文本更加重要。當然文本的編寫難道,亦因此而有所增加。
C、其他討論題目與想法
1、如何理解兒童及青少年劇場 (TYA )?
給18歲以下欣賞的所有舞台表演,為未來生活提供養分及跑道。
2、文本在當中的發展趨勢亦會如何呢?
當表演形式已經成熟,作家可以在文字編寫前已經作好規劃,擁有文字描寫及指導下的表演效果與專業發展更流暢,對戲劇發展更有幫助。
3、如何培訓本地兒童劇的文本創作者呢?
要舞台知識、兒童心理成長理論與兒童文藝發展,三者同步培養。
4、兒童劇工作者的培訓與一般的舞台劇編作、導演、表演者培訓又有什麼分別呢?學習 TYA 不同年齡段欣賞心理與生活習慣,要研習歷史上 TYA 的各種表演形式。並且要向古老傳統表演藝術多作研習,因為從過去經驗告訴我們,傳統民族表演藝術特別吸引年輕觀眾 ,對發展 TYA 很有幫助。
5、未來香港兒童劇的發展方向,大家又有什麼看法呢?
多元發展,行業光譜整全,業界互相配合及走位,並且共同尊重年輕觀眾,手法多樣,風格各異,但群眾心理的理解,專業而一致。
~歡迎友善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