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添強] 22/3/2019
- 影響藝術教育發展的教育家及理念之一
捷克 「柯門紐斯」(Johann Amos Comenius )1592-1670
兒童為中心的教育理論家。重視兒童感官刺激,遊戲、活動與玩具很重要,強調集體學習模式,並以孩童天賦本能為本,分階段(6-12、12-18、18-24)來學習。
這些理念對現代教育影響深遠,其中以學生成長需要為本,針對學生能力由淺入深,強調全方位圖文並茂的教學,就是今天左右腦同步,肢體、語言、空間、邏輯同步學習的先進「思維啟蒙」。
「藝術教育」已經不再是學習藝術技巧,成為基礎教育的組成元素。「戲劇教育」工作者應該可以從他的理論中,確切明白戲劇課程與教學編排的重點及戲劇在教育的重要性。
理念:
「確切」課程需結合成長的需要(確實受益)
「容易」由易至難、由淺入深、由近至遠、由熟至生(容易獲取)
「徹底」學科互相關連,生活化、實際化、應用化(徹底結合)
「簡速」吸引、貫徹、豐富、快捷、有系統(簡單有趣)
著作:教育學大全、母育學校,而「世界圖解」則是繪本的鼻祖。
- 影響藝術教育發展的教育家及理念之二
法國 「盧梭」(Jean Jacques Rousseau )1712-1778
自然主義教育觀的大師。一生靠自學成才,是法國啟蒙時期的哲學家及教育學家。著名作品「愛彌兒」,創立返璞歸真,崇尚自然的理念。
感觀刺激的學習及身心調和的鍛鍊理念,是在柯門紐斯基礎上的理論發展,「藝術教育」不單是重要元素,更是造成卓越的核心。
深入觀看其理論,不難看到「戲劇教育」的身影。
理念:
「人性本善」-引導孩子發掘及發揮孩子本性
「五感判斷」-提倡以繪畫、玩具、泥塑、幾何測量來學習
「身心調和」-鍛鍊身體,可以敏銳智力
「純潔自愛」-真正的幸福,就是自我喜愉
- 影響藝術教育發展的教育家及理念之三
德國 「福祿貝爾」 (Friedrich Wilhelm Froebel ) 1782-1852
遊戲因快樂而生,最終達至智慧的成長。重視兒童的自我發展,創立幼稚園,使兒童發揮自我及達至社會參與。遊戲的感覺最能引起孩子的認同與反射,遊戲就是幼兒的學習與工作。
遊戲教學包含:肢體遊戲、結構併合遊戲、競賽遊戲、想像遊戲,其中「想像遊戲」就是扮演遊戲,學生從個人遊戲,向平行遊戲、互補遊戲逐步發展,最後是合作遊戲,扮演與戲劇同源,戲劇對「合作」的建立,貢獻更是明顯,這就是幼稚園絕少欠缺戲劇的因由。
理念:
遊戲培養「責任感」與「秩序」的觀念
遊戲可以開放心胸,達到「心靈」的自由
遊戲可以增加「合作」的能力與認識
遊戲可以提高兒童「語言」及「表達」的能力
- 影響藝術教育發展的教育家及理念之四
美國 「杜威」( John Dewey ) 1859-1952
實用主義教育理論權威,提倡「做中學」理念。強調人的心理和生理活動是一個整體,是人對外界事物與問題的本能反射行動。學習實際上,就是兒童內在本能面向「疑難」的發展。
「做中學」,嚴格上應該是「疑難經驗中學習」,這就是創作性戲劇發展的源頭,所以創作性戲劇不是提供劇場,而是提供疑難的處境,以年輕人扮演的天賦進行實踐學習,使疑難學習的經驗,打造人生的啟蒙。「戲劇」不再隱藏在藝術教育及遊戲教育之中,成為學習階段的重要元素。
「做中學」學生學習思維步驟:
1、疑難的場景
2、疑難的定位
3、疑難的解決方案
4、疑難的實踐
5、疑難的檢證
- 影響藝術教育發展的教育家及理念之五
意大利 「蒙特梭利」 (Maria Montessori )1870-1952
著名幼兒教育及特殊兒童權威。成長是由出生的本性與後天生活的碰撞所產生,如能善用「敏感期」的刺激,可收事半功倍之效。
「蒙特梭利」對當今教育理念的貢獻,就是兒童成長敏感期細節的描述與應對,當我們了解兒童不只的不同階段所需要的事情,戲劇學習的「疑難處境」就容易安設。以「蒙特梭利」的「敏感期」發展概念作為設定「疑難處境」的根據,配上藝術教育及遊戲教學的理論基礎,及戲劇技巧,戲劇教育才開始成為獨立體系。
敏感期:
一歲前感覺敏感期
一歲小物件敏感期
12至15個月走路敏感期
二歲前是秩序敏感期-動感與感覺
二至三歲是自我意識敏感期
三至六歲是社會行為敏感期
-正義、同理、友誼、親情、愛心
七至十歲是堅韌敏感期
-責任、勇氣、挫敗、克服、自我肯定
- 影響藝術教育發展的教育家及理念之六
瑞士 「皮亞傑」(Jean Piaget ) 1896-1980
認知心理學權威,這些對人類認識事物的階段性精闢描述,對我們了解學生學習反應及使學習能產生事半功倍之效,「戲劇」如何刺激兒童成長,什麼時段應該做什麼有巨大幫助。
智力發展階段:
1、「感覺運動期」(sensory-motor stage )
兩歲前,透過踢腳、動手、吮吸、啜舐等感觀功能,去體驗世界。
2、「運思前期」(pre-operational stage )
二至七歲,只看事態表象,直覺理解,一一對應,推算事情。
3、「具體運思期」(concrete-operational stage )
七至十一歲,通過分類、組織、歸納、分析,比較邏輯的運作推算事情。
4、「形式運思期」(formal-operational stage )
十一歲以上,不需要具體事物,用邏輯推理。
智力發展的要素:1、遺傳;2、經驗;3、社交;4、平衡。
而美國 「艾理遜」(Erik Erikson ) 1902-1994
哈佛大學成長心理學教授,修正「弗洛伊德」形容的負面人性觀,倡導兒童是探索者。教習的發展由兒童邁向終生學習,「戲劇」不單是兒童恩物,對成人更為重要。
人生八個階段:
零至二嬰幼兒期 依靠家長 「自信與自棄」
二至三幼兒前期 自主成敗 「自主與自疑」
三至六幼兒後期 進取探索 「自覺與自責」
六至十二兒童期 勤奮學習 「自力與自卑」
十二至十八青少年期 自我認識 「自身與自淆」
十八至三十五壯年期 尋找親密 「自親與自離」
三十五至六十五中年期 創建事業 「自寬與自閉」
六十五以上 晚年期 圓滿豁達 「自足與自絕」
- 影響藝術教育發展的教育家及理念之七
美國 「托馬斯與切斯」 氣質論(Alexander Thomas & Stella Chess)
五十年代中,他們在紐約開始長期觀察,研究兒童氣質發展。發現氣質是天生,沒有好壞,是心理活動的不同反應特徵,在強度、速度、穩定性、靈活性及指向性上。通過氣質強弱與人際、環境互動塑造兒童日後的性格。「氣質論」及「多元智能」理論的重要,是沒有好壞的天賦,反而是如何把天賦發揮成為優勢。
九個氣質向度差異:
「怕生」、「適應」
「專注」、「分散 」
「接觸」、「聲音」、「感情」的敏銳
「規律」、「動感」
美國 「加納」 (Howard Gardner ) 1943-⋯⋯
1983年加納與哈佛大學教育研究會「零計劃( Project Zero )」發表多元智能理論,認定人的智慧評定應該超越普通的智能測試(IQ)。人人都有優勢智能,智能之間互補成長。「戲劇」的綜合藝術特質,自然是刺激不同「氣質」與不同「智能」傾向邁向正面發展的重要手段。
多元智能差異
「語文」、「邏輯」、「大自然分類」
「肢體」、「空間」、「音樂」
「內省」、「人際關係」
當代藝術教育當然還有以下重要體系:
華德福(Rudolf Steiner)(1861-1925)
奧福(Carl Orff)(1895-1982)
瑞吉歐(Reggie Emilia Approach )(始於1945)
有了這些教育理論基礎,英國的 Brain Way 、Dorothy Heathcote ,巴西的 Augusto Boal ,及美國的 Nellie McCaslin 、Viola Spolin 等戲劇教育大師的才華,才能在基礎教育中盡顯光輝。
~歡迎友善轉載~